中文名称 :血小板功能试验
英文名称 :
别 名 :
ICD 号 :c16.9
血小板功能试验主要包括血小板聚集、代谢、释放和血块收缩功能试验,临床较为常用的有:①血小板聚集试验(platelet aggregation test,PAgT):在体外抗凝全血或富含血小板血浆中加入不同诱导剂,例如腺苷二磷酸(ADP)、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肾上腺素、胶原和瑞斯托霉素(ristocetin,Ris)等,通过透光度聚集检测法(light transmittance aggregometry,LTA)可检测血小板的聚集功能。②血小板AA代谢试验:血小板激活后,在AA代谢中合成和释放的血栓烷A2(thromboxane A2,TXA2)可自发地转变为稳定而无活性的血栓烷B2(thromboxane B2,TXB2),TXB2经肝脏脱氢酶代谢形成11-脱氢- TXB2(11-DH-TXB2)并经肾脏排出。③血小板释放功能试验:血小板活化后,胞质内致密颗粒中的ATP、ADP、Ca2+、5-羟色胺(5-HT)等,α颗粒中的β血小板球蛋白(β-thromboglobulin,β-TG)、P-选择素(又称CD62P)等释放至血浆中,其含量可反映血小板释放功能。④血块收缩率:在体外,单位体积的血液在一定时间内凝固后所析出的血清量,可反映血小板的收缩功能。
①血小板无力症(Glanzmann thrombasthenia,GT):ADP、胶原、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减低或不聚集,Ris诱导的血小板凝集率(RIPA)正常;②巨血小板综合征(Bernard-Soulier syndrome,BSS):ADP、胶原、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正常,但RIPA减低或不聚集;③血小板储存池缺陷症(storage pool defect,SPD):致密颗粒缺陷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减低,胶原和AA诱导的聚集率正常;α颗粒缺陷时,血小板聚集率多正常;④血小板花生四烯酸代谢缺陷症(arachidonic acid metabolism defect,AMD):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减低,胶原和花生四烯酸均不能诱导血小板聚集;⑤血栓前状态与血栓病:ADP、胶原、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增高,即使用低浓度的诱导剂也可致血小板明显聚集;⑥肝硬化、异常球蛋白血症、部分急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骨髓增生性肿瘤等,可见血小板聚集与释放功能减低,血块收缩不良;⑦药物影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可导致AA、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下降;人工瓣膜、口服避孕药、吸烟可使血小板聚集率增高。
①血栓前状态与血栓病:血小板在体内活化,AA代谢和释放反应增强,血浆TXB2、β-TG和血浆中P-选择素,尿液11-DH-TXB2增高;急性脑梗死或其他动脉血栓栓塞,β-TG增高可达参考区间的6~10倍。②AMD患者血浆TXB2含量显著减低。
主要用于辅助诊断血小板功能缺陷症,GT患者的血块收缩率显著降低。
①标本采集:血液采集后尽快送检,一般应在4h内完成测定。检测前7~10天应停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双嘧达莫、氯吡格雷等,但观察药物疗效时不用停药。血小板显著减少患者一般不适于测定血小板功能。②在选用PAgT的诱导剂时,应根据目的不同选择不同种类及其浓度。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亢进时,宜选用低浓度(2~3μmol/L)的ADP。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缺陷时,如诊断血小板无力症,应选用高浓度(如10~20μmol/L ADP)的诱导剂,用多种诱导剂均出现血小板聚集减低或不聚集时,才能确定血小板聚集功能缺陷。③服用阿司匹林时,AA比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减低更为敏感,适合于剂量与药效监测;服用氯吡格雷时,宜选用ADP。④溶血、黄疸、血脂过高等因素可降低透光度,影响LTA检测血小板聚集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