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称 :血小板自身抗体检测
英文名称 :
别 名 :
ICD 号 :c16.9
在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服用某些药物或同种免疫反应时,机体可产生针对血小板骨架蛋白或膜糖蛋白等产生抗血小板自身抗体(autoantibodies),这些自身抗体可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加或生成障碍,使循环血小板显著减少。血小板自身抗体可分为特异性自身抗体、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platelet associated immunoglobulin,PAIg)、药物相关自身抗体和抗同种血小板抗体等。
①在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和继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服用某些药物或同种免疫反应时,血小板自身抗体可阳性。一些文献报道的ITP患者血小板自身抗体的阳性率不太一致,抗GPⅡb/Ⅲa、GPⅠb/Ⅸ、GPⅠa/Ⅱa、GPⅣ、HLA-ABC自身抗体阳性率通常分别为20%~40%、15%~30%、10%~25%、20%、10%左右,可以是一种或几种自身抗体同时阳性,总阳性率一般为50%~70%。抗糖蛋白自身抗体阳性,对诊断ITP有较高的特异性。②血小板自身抗体的存在与否,可以协助指导临床治疗:在ITP等治疗过程中,可以对血小板自身抗体,尤其是抗GPⅡb/Ⅲa自身抗体水平进行监测;当治疗有效时,患者血小板自身抗体水平可下降,完全治愈的患者甚至可呈阴性;而复发时,血小板自身抗体水平常常回升。③药物相关抗体:少数患者应用某些药物(如奎宁、奎尼丁、金制剂、青霉素、氨苄西林、磺胺类药、肝素等)后可引起免疫性血小板减少,血清中可查到药物相关的自身抗体。
PAIg可能来源于机体免疫系统针对血小板骨架蛋白或膜糖蛋白产生的自身抗体而结合在血小板膜上,也可能是血清中的抗体分子或抗原抗体复合物在血小板表面的粘着或覆盖。此外,血小板激活时,α颗粒可释放IgG分子至血小板表面。因此,PAIg 测定的特异性较低,灵敏度较高,ITP患者 PAIgG+PAIgM的阳性率约为70%~90%左右。
①由于PAIg的特异性低的原因,近年来PAIg的临床应用逐渐减少或停用,检测特异性血小板自身抗体更有临床意义。②血小板自身抗体的检测方法较多,其中MAIPA是公认的经典试验,而且各种方法的参考区间不尽相同,一般应以各实验室的为准。③在患者用药前(尤其是激素)检测的阳性率一般较高,用药后阳性率多显著下降,甚至可呈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