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广州管圆线虫病
广州管圆线虫病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angiostrongyliasis cantonensis

概述

广州管圆线虫病(angiostrongyliasis cantonensis)是由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的幼虫(偶或成虫)侵入人体,寄生在中枢神经系统所致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和脑膜脑炎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人因食入含该虫第三期幼虫螺或饮用被第三期幼虫污染的水而被感染。

病原学及流行病学

成虫呈细线状,雌雄异体,雌虫较大,长21~40mm,宽0.31~0.6mm,头端尖细,虫体后部向腹侧弯曲,子宫为双管型,呈白色,与充满血液呈红色的肠管缠绕,形成红(或黑褐)白相间的特点。雄虫长11~26mm,宽0.3~0.4mm,尾端略向腹面卷曲,有肾形交合伞。第三期幼虫长0.35~0.44mm,无色透明。

成虫在鼠类的右心及肺动脉内寄生产卵,虫卵在肺毛细血管内发育而栓塞。约经6日即孵化为第一期幼虫,由肺泡内脱出沿气管上升至咽部被咽下,再经消化道,随鼠粪便排出。幼虫被吞入或主动钻入螺蛳或蛞蝓体内,经16~17天发育成为第三期幼虫(感染期幼虫)。长期存在于螺体内(大多在肌肉内,少数在内脏里),感染期幼虫被鼠类食入,幼虫穿过肠壁进入血液循环,多数幼虫移行到脑部发育为幼龄成虫,并在感染后24~30天,又移行至肺动脉内,发育成熟产虫卵。人不是广州管圆线虫的正常宿主,只是偶然被感染。在人类此童虫即停留在脑内,大都不再继续发育。但也偶有稍稍再发育甚或发育为成虫,有尸解报告在脑膜下及脑实质内和肺动脉内均找到成虫。在肺血管中雌雄都有且雌性子宫中有单细胞虫卵,提示广州管圆线虫可能在肺组织中完成整个发育过程。

有些幼虫在体内各处游走成为内脏幼虫移行症。幼虫异位寄生于左眼前房,其移行的途径可能是幼虫由眼动脉经脉络膜虹膜睫状体毛细血管进入眼前房,严重者可致失明。

该病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加罗林群岛、泰国、我国台湾省发病人数较多。海南、广东省和香港也有病例报道,于北方省份,如黑龙江、辽宁都有病例报告。

鼠类是该虫的终宿主和本病的传染源;有60余种软体动物,如陆地蜗牛、淡水蜗牛和蛞蝓为广州管圆线虫的中间宿主。本虫中间宿主主要为陆生螺类,其中以褐云玛瑙螺(Achatin fulica),又名非洲巨螺最为重要。蛙类、鱼、虾、蟹、猪等可作为转续宿主。人的感染是因为吃生的或未煮熟的螺类,生食未洗净的蔬菜,用青蛙、蟾蜍肉敷眼、口腔治疗炎症,喝被第三期幼虫污染的水,或生食了转续宿主的肉而被感染。第三期幼虫也能从皮肤钻入人体。

在我国台湾感染病例以10岁以下儿童占多数。患者最幼者仅1个月,最长者70岁。

发病机制

广州管圆线虫主要侵犯人的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多集中在脑组织。主要表现为虫体移行时对脑组织造成损伤,死亡虫体所致的炎症反应和肉芽肿形成。肺部偶可受累,虫卵和幼虫所致的结节可阻塞肺部小动脉,形成异物肉芽肿,肺动脉内膜不规则增厚。

本病潜伏期为3~36天,平均14天左右。少数患者在进食螺肉后数小时有呕吐、腹痛、腹泻或是有荨麻疹等过敏症状。症状的轻重与感染的严重程度相关,常见的症状依次为:头痛、恶心呕吐、嗜睡或冷漠、发热、颈强硬、感觉异常等,另有肌肉颤搐、畏光、复视、斜视、昏迷、烦躁、惊厥、意识障碍、四肢麻痹或疼痛、眼睑水肿、咳嗽、流涕、流涎,还可有腹痛、便秘、食欲缺乏或厌食、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剧烈头痛是最突出的症状,疼痛部位为枕部、双颊部、眼眶及额部,或整个头部,头痛可为“裂开状”、搏动性、刺痛或钝痛,开始为间歇性,后逐渐频繁并可转为持续性。呕吐多为喷射性,腰穿刺后可改善。发热多见于感染较重的患儿,可为弛张热或间歇热,热程一般6~10天,体温多在38~39℃。重症者昏睡、昏迷甚至死亡。

但儿童感染者临床表现常很不一致,有的主要表现为肺部症状,而脑膜刺激症状很轻、甚至无明显症状;有的则先出现脑膜刺激症状,后出现肺部症状。当人体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健全或受损时,幼虫移行至肺动脉发育为成虫而引起肺动脉栓塞,易造成呼吸衰竭而死亡。

幼虫异位寄生于左眼前房,其移行的途径可能是幼虫由眼动脉经脉络膜虹膜睫状体毛细血管进入眼前房,严重者可致失明。

有文献报道了一例以急性局限性腹膜炎为首发症状的广州管圆线虫病。

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及预后

对症治疗和支持疗法是治疗本病的主要措施。在临床上使用阿苯达唑(albendazole),商品名为抗蠕敏片、肠虫清,剂量约20mg/ kg,分2次服用,9天为一疗程。该病具有一定的自限性,病程多在1个月以内,大部分预后良好,死亡率为0.21%~4.9%。

头痛剧烈时一般止痛剂皆有效,可暂时得到缓解。必要时亦可反复进行腰穿,以降低颅压,减轻头痛。治疗时应该注意虫死于脑或脊髓内所引起不良反应。

大多预后良好。发病后数日至1个月内绝大多数患者可以自行缓解痊愈。个别感染数量多而症状严重者亦可死亡。

预防

幼儿感染与喜欢在地上爬行、玩耍的习惯,可能与直接接触宿主或食用被幼虫污染的蔬菜、瓜果及饮用生水等有关。因此,除积极灭鼠,去除传染源。螺类、蛙类、鱼、虾、蟹和猪肉等必须熟食,生食的蔬菜要洗干净,不喝生水,不用蟾蜍和蛙肉等敷疮治病。

作者
邹洋
来源
福棠实用儿科学(上、下册),第7版,978-7-117-05093-4
上一篇:肾膨结圆线虫病 下一篇:血吸虫病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