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
概述

寄生于人体的血吸虫有六种,均可引起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我国仅有日本血吸虫病,病原为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日本血吸虫是尾蚴经皮肤感染宿主,成虫寄生肠系膜静脉。

病原学

日本血吸虫呈雌雄合抱状态。雄虫乳白色,背腹扁平,平均长10~18mm,口吸盘和腹吸盘位于体前端,雄虫腹吸盘后两侧体壁卷向腹面形成抱雌沟。雌虫线状,暗褐色,前细后粗,平均长13~20mm。虫卵略呈椭圆形,平均大小为89μm×67μm,淡黄色,无盖,壳的一侧有一短小侧棘,成熟虫卵内含毛蚴。

成虫寄生于人和其他多种哺乳动物肠系膜静脉,雌虫在静脉末梢产卵,虫卵随血流沉积于宿主的肝脏及肠壁组织内。沉积于肠壁的部分成熟虫卵在肠黏膜层致嗜酸性脓肿形成,脓肿向肠腔内破溃,虫卵随破溃组织进入肠腔,再随粪便排出。虫卵若能入水,在适宜条件孵出毛蚴,毛蚴侵入钉螺,在螺体内经过母胞蚴和子胞蚴的发育及增殖,产生大量尾蚴(cercaria)。尾蚴自螺体逸出,浮于水面。当人或哺乳动物接触到尾蚴时,尾蚴钻入皮肤或黏膜,尾部脱落,转变为童虫。童虫通过淋巴管或小静脉进入血循环,从肺动脉进入肺静脉,随血流经心脏通过体循环到达肠系膜动脉,再经肠系膜静脉进入肝门静脉,在此处经8~10天的发育,再移行至肠系膜静脉和直肠静脉发育,第24天开始排卵,感染后35天左右可在感染者粪便中发现虫卵。成虫平均寿命约4.5年(图23-8)。

流行病学

传染源为体内有血吸虫成虫寄生,并排出成熟虫卵的人和哺乳动物。患者为主要传染源,牛、猪、羊、马、猫、狗、鼠、兔、猴等约40多种动物可作为血吸虫的保虫宿主和血吸虫病的传染源。

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孳生在有机质丰富、杂草丛生、泥土湿润的环境,寿命一般为一年。虽然钉螺活动范围不大,但能吸附于载体随水漂流扩散。含尾蚴的水体具有感染性,称疫水。当宿主接触疫水时,尾蚴即可吸附于皮肤,并可在10秒内钻入皮肤。人们多因生产和生活活动等接触疫水而感染。

图23-8 血吸虫生活史

血吸虫病呈地方性分布,其分布和消长与钉螺的分布和消长密切相关。我国血吸虫病曾流行于长江流域及以南的12个省(市、自治区),目前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和江苏,以及四川和云南还存在较广泛的流行区。流行区可分为水网型、湖沼型和山丘型三种类型。湖沼地区一般在4~6月出现第一个感染高峰,9~10月为第二个高峰,水网地区感染高峰多在夏秋,山丘地区则以4~9月为多。

人群对血吸虫普遍易感。流行区的农民、船民和渔民的感染率通常较高,5岁以下儿童感染率低,10岁以后感染率上升。幼儿免疫功能较成人差,一旦接触疫水,较成人易于感染。

发病机制

血吸虫尾蚴、童虫、成虫及虫卵对人均有致病性,其中虫卵是血吸虫最重要的致病因子。

尾蚴侵入皮肤后,致真皮内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出血和水肿,有细胞浸润,引起以瘙痒和小丘疹为特点的尾蚴性皮炎。童虫移行可致所经器官的一过性炎症、出血和细胞浸润,尤以肺组织明显。成虫寄生于门静脉内,可引起门静脉内膜炎及静脉周围炎。

虫卵沉积在肝、结肠等脏器内形成虫卵肉芽肿致组织损伤是血吸虫病的病理基础。成熟虫卵内的毛蚴分泌可溶性虫卵抗原(SEA),SEA经卵壳上的微孔释出,渗入宿主组织,致敏辅助性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引起多种炎性细胞聚集在虫卵周围,形成虫卵肉芽肿。肉芽肿的急性期易液化而出现嗜酸性脓肿。虫卵周围出现浆细胞,并伴以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着,形成何博礼现象(Hoeppli phenomenon)。卵内毛蚴死亡后,SEA逐渐停止释放,虫卵肉芽肿开始缩小,代之以纤维化。纤维组织可沿肝小叶周围伸展形成干线型肝硬化。

日本血吸虫所致病变以肝脏和结肠最为明显。虫卵在肝脏门静脉细支内形成嗜酸性脓肿,发生坏死性血管炎,形成血栓,肝脏表面可见粟粒状黄色颗粒。晚期汇管区较大门静脉分支阻塞,周围结缔组织增生,致肝脏纤维化,窦前静脉阻塞,可致门静脉高压。肠道病变主要发生在乙状结肠、直肠、降结肠,肠壁增厚,可引起肠腔狭窄和梗阻。

小儿反复感染可影响代谢功能,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内分泌腺继发性萎缩,可致生长发育障碍。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诊断及鉴别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及预后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预防

预防血吸虫病应采取综合措施。①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教育人们特别是儿童了解和掌握血吸虫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知识,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②控制传染源,对流行区人群和家畜定期进行普查普治,人畜同步化疗,减少虫卵的排出。③加强粪便管理,防止人畜粪便污染水体,减少虫卵入水机会。④杀灭钉螺。⑤注意安全用水。⑥加强防护,不到疫水中游泳嬉戏、洗涮,避免接触尾蚴感染。进入疫区可用皮肤防护剂,如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类霜剂、油膏、乳剂及氯硝柳胺制的防蚴笔等,药效可保持4~8小时。

作者
吴中兴;刘宜升
来源
福棠实用儿科学(上、下册),第7版,978-7-117-05093-4
上一篇:广州管圆线虫病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