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工作和娱乐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上至八十老叟,下至三岁小孩,只要手指一滑就可以找自己想看的东西。不得不承认,手机给我们提供了巨大的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
一些人重度依赖手机,手机甚至已成为其身体的一部分,无论在干什么,手机都寸步不离。走路在看手机,吃饭在看手机,蹲马桶在看手机,下班到家后窝在沙发里刷短视频、打游戏、购物。到该睡觉的点,躺在床上给手机充上电,然后继续玩手机,直到夜里两三点。结果第二天精神萎靡不振,大脑迟钝,眼睛干涩,胃里还经常一阵翻滚,然后打着哈欠,伸手又去摸手机……
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提到“子时入睡”(即晚上11点至凌晨1点进入深度睡眠)最为合适。晚上11点还不睡就算熬夜了。熬夜造成的身体损害是全方位的。
既往有学者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法对某大学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经过一段时间的熬夜后,84.1%的学生出现皮肤暗淡、干燥、水肿、瘙痒、长粉刺等现象;89.7%的学生眼睛干涩发胀,出现黑眼圈、眼袋,一段时间内视力明显下降,造成眼部疾病;77.9%的学生有体重上升、女性生理期紊乱、肌肉酸痛、四肢无力、上火等现象;63.4%的学生自觉胃肠道功能不好,致便秘、腹泻、食欲不振、消化不良;83.6%的学生认为熬夜后会导致头昏、眼花,影响第二天的学习和工作。
熬上一宿眼睛和大脑最累这容易理解,为何第二天连胃都会向大脑抗议呢?
我们先谈一个“应激”的概念。通俗地讲,应激是机体在受到内、外环境因素,或社会、心理因素的刺激时所做出的一系列反应。体育比赛、饥饿、考试等可以让人产生应激,但这种反应往往较轻。大面积烧伤、剧烈的精神打击等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应激反应。应激是中性词,在遇到一些环境或身体变化因素时,机体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这类变化,此时的应激就有积极意义。然而,一旦引起应激的因素过于强烈,机体的适应性不足以克服变化因素的影响,或者应激带来的适应反应本身对机体也产生了不利影响,我们可能会受到其带来的伤害。熬夜也是一种可以产生应激的因素。
应激带来的病理生理变化是复杂的,其对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均造成影响。应激可以使内脏血管收缩导致缺血,进而导致胃肠黏膜糜烂、溃疡、出血等。因此,熬夜过后出现消化不良、食欲减退就很容易理解了。甚至在一些影视剧里,某个人物遭受重大打击,突然口吐鲜血,并不完全是戏剧化效果。此外,在熬夜时为了提神,许多人会吸烟、饮浓茶、喝咖啡,这也会对胃黏膜造成不良刺激,损伤胃黏膜,引起炎症反应。应激还可以使糖皮质激素升高,这种激素既可以帮助机体适应一些变化,但一定程度上也会降低人体免疫水平。对于恶性肿瘤的生成过程来说,免疫是一个中间环节。熬夜导致胃黏膜病变以及免疫水平的降低,如果长期如此,后果不堪设想。
另外,胃能够分泌一种有自我保护作用的TFF蛋白。TFF蛋白是胃肠道黏膜损伤时上调的急性反应蛋白,具有很强的促细胞运动作用。这种蛋白质在胃表面形成的黏液层能保护胃黏膜不被坚硬的食物所伤。它还能够阻止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以保护黏膜,并促进黏膜损伤后的修复。由于TFF蛋白在夜间分泌较多,所以因熬夜而减少睡眠的人体内的TFF就会分泌减少,从而影响了胃的修复和黏膜保护功能,易发生消化不良或慢性胃炎,甚至胃溃疡,影响身体健康。
如果自己是熬夜人士的一员,又出现了较为长期的胃部不适症状,这里有三个建议。
首先,要重新思考自己的生活方式,尽可能克服玩手机等导致熬夜的不良习惯,做到“非必须不熬夜”。
其次,若不得不熬夜,则要注意加强营养。熬夜会带来一定的消耗,适当合理的营养补充是必须的,否则不但因饥饿而工作效率降低,还会造成消化系统不适及代谢异常。全麦面包、汤面、牛奶、鸡蛋、坚果、苹果、番茄等食物大多清淡,富含优质蛋白质、维生素、膳食纤维、钙和铁等营养物质,尤其富含B族维生素,可缓解疲劳、保护肝脏,并能安定神经、舒缓压力、提高注意力。
最后,如果胃部不适的症状持续或加重,必须及时就诊。除潜在的胃癌风险以外,也要留意胃出血、胃溃疡或者溃疡导致穿孔的可能性。
半夜两点还在玩手机的你,还不快快关掉手机睡觉!
内容来源:人民卫生出版社《胃,你好吗》
主 编:田艳涛
ISBN:978-7-117-333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