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的蛋白质含量很丰富,属于优质蛋白,其肉质纤维短而细嫩,容易消化吸收。而且,鱼类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堪称肉类蛋白质的首选,每周进食3~4次鱼肉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胆固醇,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同时,鱼肉中还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如铁、磷、钙等,鱼的肝中则含有大量维生素A和维生素D。深海鱼的肝油和体油中富含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人体免疫力具有增强作用。
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废水废渣的排放导致水污染日趋严重。作为食物链最顶端的人类,在从食品中摄取营养的同时,也暴露在污染物的风险中。环境中的砷、汞等重金属通过水生食物链富集后,就会对人类健康及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威胁。
一项针对珠江河网淡水鱼、虾和河蚬重金属污染特性及安全性评价的研究发现,鱼类和虾样品重金属残留均在安全值以内,但河蚬中的砷、镉残留略超标准值,不同水产品的污染程度依次为贝类(1.038)>虾类(0.353)>鱼类(0.101~0.292)。不同水产品重金属残留量的差异主要与它们的摄食习性、生活环境和对特定重金属的富集能力有关。部分研究结果表明,水产品复合重金属危害系数的高低顺序依次为:河蚬>虾>鳢>鲶鱼>鲫鱼>翘嘴红鲌>鲈鱼>麦鲮>鲤鱼>白条鱼>罗非鱼>鲢鱼>广东鲂>鲮鱼>草鱼>赤眼鳟>鳙鱼。
从重金属污染的角度,这个链条越靠右侧的水产品相对越安全。
此外,海水鱼中重金属的平均浓度大于淡水鱼,肉食性鱼中重金属的含量大于杂食性和草食性鱼。比如石斑鱼是典型的肉食性海鱼,主要摄食鱼、虾、蟹和章鱼等海洋生物,多宝鱼摄食甲壳类、小鱼和虾等,它们的重金属含量就相对较大。另外,不少人喜欢借野外垂钓之机吃些野生鱼类,事实上,由于环境污染的不确定性,野生鱼更容易富集一些我们意想不到的有毒物质。比如,很多鱼会因为捕食了有毒的海藻、小鱼、小虾而在体内蓄积毒素,常见的有雪卡毒素、河豚毒素等,人一旦吃了,很容易中毒甚至危及生命。
内容来源: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国肿瘤患者膳食营养建议:科普版》
主 编:于康
ISBN:978-7-117-325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