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病一经确诊,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降压药。虽然降压药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但相较于高血压病对人体的危害而言,降压药的毒副作用微乎其微。血压刚开始升高时,人体是无感觉的,而一旦感觉到头晕、眼花或无力等不适时,血压往往过高且难以自降了,此时必须及时就诊。
高血压病患者必须规律遵医嘱服用降压药,控制好血压!高血压病是脑卒中、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腹主动脉瘤以及周围血管病等常见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不少患者因轻信民间“一旦服用降压药物,寿命不会超过十年”的谣传,即便发现自己血压高,也犹豫着不愿服药。虽说“是药三分毒”,但也不能因噎废食。服用降压药后,会出现胃肠道不适、水肿以及尿频等副作用,但若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用药,降压药物对人体的影响是远远利大于弊的。高血压病是必须要采取恰当措施来控制的。
降压药物种类繁多,就时效上而言分长效、中效及短效;就作用机制而言分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ngiotensinⅡreceptor blocker,ARB)以及钙通道阻滞剂(calcium channel blocker,CCB)等。利尿剂有呋塞米和氢氯噻嗪,β受体阻滞剂有美托洛尔,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有贝那普利,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类药物有氯沙坦,钙通道阻滞剂有硝苯地平、氨氯地平等。
还有一些复合药片,一片药物内含有两种降压成分,使得该药片的作用增强或抵消两种成分的副作用。常见的有氯沙坦钾氢氯噻嗪(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利尿剂)、缬沙坦氨氯地平(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钙通道阻滞剂)等。切记:针对高血压病患者,无任何特效药、神药。个体间的差异非常大,因此所用的药物、药物用量以及用法均需在正规医院心血管内科医生的指导下正确使用。
据统计,大多数人的血压呈现两高一低的常态。通常上午6~10点出现高峰,下午4~8点再次出现高峰,凌晨1~3点为低谷。由于上述特点,建议早晨5~7点空腹服药,因为药物作用时间约6小时,可以控制上午、下午的血压值。若采用联合用药方式,建议按医嘱错峰服用药物,通常长效药宜在晨起服用,而短效药则于下午服用。常态下不建议晚上或临睡前服用药。最重要的是:降压药不能漏服,一定要坚持定点服药!
人类血管也有热胀冷缩的特点。冬季,处于气候寒冷状态下,血管收缩,血压易升高。夏季,处于气候湿热情况,血管扩张,血压易下降。正常人冬天血压也会偏高,会有5~10mmHg的波动。而对于高血压病患者来说,血压波动会更加明显,因为动脉硬化造成的血管调节能力相应下降。当发现血压升高时,不能擅自调整用药剂量,一定要遵医嘱。值得强调的是,天冷一定要注意保暖,尤其是对头部的保暖。
不少患者误以为降压药也是“一分价钱一分货”,甚至有人提出冬季血压如果控制不佳就应该更换价格更高的降压药,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其实,市面上价格偏高的降压药多为缓释片或控释制剂,起效缓慢但是持续时间长,是有适应证的。有的患者即使在短时间内血压波动较大,也必须按医嘱调整用药,听医生的才是硬道理。
不能!目前大部分高血压病患者服用的均为长效降压药物,部分辅以短效降压药物。倘若隔天服药,易致血压波动较大,反而对患者心脏、肾脏等重要器官的功能造成损害。高血压病患者是需要终身服药的,若自行停药,血压很有可能会反弹到治疗前水平。血压的波动对于身体的损伤是较大的,虽然药物均有毒副作用,但是与高血压并发症比,微乎其微,因此孰轻孰重,无须多言。即使血压平稳者也应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逐步减少降血压药物的剂量或更换成更为温和的降压药。
长期服用某种降压药物后,如果血压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且剂量合适,不需要更换药物。但当血压控制不佳且出现其他并发症时则应及时就医,进行降压药物的调整。值得注意的是,药物更换是一个缓慢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着急!调整用药或更换药物期间需每日监测血压并定期到医院随访,预防因血压控制不佳而引起的心、脑血管意外以及长期慢性并发症。
●高血压,也称高血压病,是一类不易治愈的慢性疾病,对人体的危害可遍及全身各个器官,且是日积月累的
●血压控制不佳可能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高血压患者不仅需要改变生活作息和调整饮食习惯,部分患者还需要通过药物来控制血压
内容来源:人民卫生出版社《少生病的智慧:让血管健康起来》
主 编:陈忠
ISBN:978-7-117-354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