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岁的李大爷身体一直不错,从来没进过医院的大门。最近两年开始,多次出现久坐之后站起身时有“眼前一黑”的情况,几秒钟就过去了,就以为是起猛了,没放在心上,可近一个月来这种情况又出现了三四回,有时还伴有头晕目眩、站不稳、浑身没劲的症状。李大爷很纳闷,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实际上可以分为头晕、头昏、眩晕三种,由于其受损的身体部位和发病原因不同,临床表现各不相同,治疗原则亦各异。头晕是一种自身不稳的非旋转性晕,有时在行、立、起、坐、卧等动作中加重,有时在用眼时加重,被大多患者形容为“头重脚轻”“站不稳”“走路脚踩不实”。头昏主要表现为持续的头脑昏沉、不清醒感或头部沉重压迫感,与自身头颈及躯干的活动无关。患者常诉“脑子不清楚”“昏昏沉沉的”“懵懵的”。眩晕则主要表现为自身或环境的旋转、摆动感,是一种运动型幻觉,常表现为“犯起病来天旋地转的”“像喝大酒的感觉”。
头晕的病因有很多,较常见的有高血压,还有老年朋友们常说的“脑供血不足”。向脑部供血的血管有颈动脉、大脑中动脉等,组成脑部前循环系统;有椎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等,组成脑部后循环系统。当相应的动脉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创伤、栓塞性疾病等出现狭窄或闭塞时会出现相应的症状。其他原因如先天或后天的血压异常、眼部疾病、耳部疾病、神经系统病变、心律失常、冠心病、颈椎病、颅内肿瘤、贫血、低血糖等引起头晕也很常见,甚至感冒也可以引起头晕。出现头晕症状都应该及时就医,而且正确地分辨头晕、头昏与眩晕的区别有助于帮助医生进行诊断。
血管源性头晕的特点是通常起病急骤,于数分钟、数小时或数天达到高峰,常伴神经系统病的症状、体征,可以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和脑梗死。
TIA是短暂性血液供应不足引起局灶性脑缺血,导致突发的、短暂性、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表现为一过性的神经系统定位体征,一般无意识障碍,历时5~20分钟,可反复发作,无后遗症,在CT或MRI等影像学上往往没有显著病变。
脑梗死是更严重的脑缺血事件,局灶性神经体征在数分钟至数小时达到高峰,会有相应的影像学表现,并且多表现完全性卒中,意识清醒或轻度意识障碍,导致大面积脑梗死,可发生严重脑水肿,甚至昏迷。
脑部前方血液循环相关动脉狭窄、闭塞、栓塞等引起缺血常见症状为头晕、头昏。常伴有黑矇、视力丧失、看东西重影、偏瘫、言语不利等,短暂的精神症状和意识障碍偶尔也会出现。
脑部后方血液循环相关的血管病变、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引起椎动脉血液供血减少或逆流,同样可以导致缺血,最常见的症状是眩晕、眼震、站立或行走时不稳、视物成双或视野缺损、吞咽困难、饮水呛咳、语言不清、声嘶、肢体无力、感觉异常、听力下降、瘫痪等。少数可有意识障碍或猝倒发作。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引起的后循环缺血常与病变侧的上肢活动有关。
视力问题、视网膜黄斑病变和各种先天性眼病导致的视力障碍以及眼部肌肉麻痹(常伴有看东西重影的情况)等眼部病变引起的头晕常伴有视物模糊不清,是由于视力障碍或眼肌麻痹所致。头晕于睁眼、用眼时加重,闭眼后缓解或消失。该种类型的患者需要就诊于眼科。
深感觉性头晕指的是伴有踏地不实和踩棉花样不稳感的头晕。多于行、立、起、坐等活动中出现,动作停止后消失,闭眼和暗处加重,睁眼和亮处减轻。多见于脊髓部位的疾病,该种类型的患者需要就诊于神经科。
小脑性头晕与深感觉性头晕之间的区别在于伴有行立等活动中的醉酒样步态不稳感。睁闭眼无影响,多见于小脑炎、血管病和外伤等患者。该种类型的患者亦需要就诊于神经科。
由耳石症引发的眩晕,常在头位改变后诱发,比如躺下或翻身,头向后仰或前倾时;少数患者会有较持久的眩晕和不平衡感。眩晕发作时,很多患者伴有恶心,有时还伴有呕吐。活动时,患者易摔倒和受伤。该种类型的患者需要就诊于耳鼻喉科。
如果头晕发病时睁眼、头动和声光刺激时加重,闭眼、静卧不动时减轻,常伴有自发性眼球震颤、错误定位、定向倾倒和恶心、呕吐等症状。多见于梅尼埃病。该种类型的患者亦需要就诊于耳鼻喉科。
颅内肿瘤起病的头晕一般起病缓慢,并呈进行性加重的表现,常伴头痛,会有相应受肿瘤压迫区域的神经功能异常表现,如耳鸣、耳聋、眼震、声嘶、吞咽困难、饮水呛咳等,还可能伴有恶心、喷射性呕吐等表现,表现多样。该种类型的患者需要就诊于神经外科。
颈椎病引起的头晕往往与头颈部的活动有关,常伴有颈肩痛、上肢麻木等颈椎病典型症状。该种类型患者需要就诊于骨科。
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都有可能引起头晕,甚至是突然晕厥,日常生活中总是出现头晕、乏力、气短等与心跳缓慢明显相关的症状。该种类型患者需要就诊于心内科。
严重心肌缺血事件如严重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等主要临床表现为胸痛,但由于此时心脏向全身输送血液的动力不足,大脑又在我们身体位置最高的部位,时刻需要大量血供,所以对缺血、缺氧的反应最为敏感,也可能出现头晕,甚至晕厥。同时也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冒汗、乏力、血压下降、呼吸困难等伴随症状。该种类型患者亦需要就诊于心内科。
眼前一黑在医学上的术语叫作黑矇,又称黑蒙、黑朦,患者通常表现为单眼或双眼突然视力丧失,短时间内即可恢复,称为一过性黑矇。一过性黑矇常见的病因是栓塞或其他原因引起的眼供血动脉血流的暂时减少。包括颈内动脉或眼供血动脉本身狭窄或闭塞,颈动脉病变继发血栓或心脏来源的血栓随血流栓塞到眼供血动脉等。除此之外,眼部本身病变、神经系统病变、自身免疫性疾病、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低血糖、低血压、恶性高血压等也可能导致黑矇,需要及时就医予以鉴别。
本节开头提到的李大爷,到医院仔细一查才发现,竟然是颈动脉重度狭窄,医生说狭窄程度比较严重,几乎要闭塞了,随时有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的风险,李大爷这才慌了神。好在斑块性质还比较稳定,进行了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头晕、眼前发黑的症状好转了,而且觉得头脑比原来清醒和灵活了。李大爷的故事提醒我们,头晕、眼前发黑无小事,及时就医是关键。
内容来源:人民卫生出版社《少生病的智慧:让血管健康起来》
主 编:陈忠
ISBN:978-7-117-354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