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称 :尿外观(urine appearance)检验
英文名称 :
别 名 :
ICD 号 :c16.9
尿透明度一般以尿液浑浊度表示,分为清晰透明、轻微浑浊(雾状)、浑浊(云雾状)、明显浑浊4个等级。尿液浑浊程度与其含有混悬物质的种类和数量有关。
尿外观随机体生理或病理因素而发生变化。
某些食物的代谢产物、饮水量的多少、尿量的多少和酸碱度等均可影响尿色。
因疾病不同表现各异,深红色尿见于发热或脱水等引起的浓缩尿;浓茶色尿见于肝细胞性黄疸或胆汁郁积性黄疸等引起的胆红素增高;红色尿见于出血或溶血性疾病等;棕黑色尿见于标本放置过久、服药或黑色素瘤等;黄白色尿见于泌尿系感染等引起的脓尿;绿蓝色尿见于肝胆疾病;乳白色尿见于丝虫病和淋巴管破裂等引起的乳糜尿和脂肪尿;云雾状尿见于尿结石、血尿和尿路感染等;膜状尿见于肾综合征出血热等;絮状尿见于细菌感染等;乳状浑浊尿见于丝虫病、淋巴管破裂或肾病等。
1) 血尿(hematuria):RBC≥3个/高倍视野(HP)称血尿。RBC量少时,尿色可无异常,需靠显微镜检验做出诊断,称显微镜下血尿。若出血量超过1ml/L尿,随RBC量多少,尿可呈淡红色、洗肉水色乃至血样尿,称肉眼血尿。血尿见于肾脏疾病(如肾小球肾炎、泌尿系感染、结石、肿瘤及创伤等)、全身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PLT减少)、剧烈运动及药物等。
2) 血红蛋白尿(hemoglobinuria)及肌红蛋白尿(myoglobinuria):血红蛋白尿是发生血管内溶血,血浆中大量游离Hb滤入原尿,超过肾小管的重吸收阈值所致。肌红蛋白尿是因肌红蛋白自受损伤的肌肉组织中释放出来,其分子量仅17 000,极易从肾小球滤过而致。正常尿隐血试验为阴性,当出现血红蛋白尿和肌红蛋白尿时,尿隐血试验呈阳性。
血红蛋白尿见于溶血性贫血、血型不合输血、恶性疟疾(黑尿热)、大面积烧伤及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肌红蛋白尿见于挤压综合征、缺血性肌坏死、先天性肌细胞磷酸化酶缺陷及正常人剧烈运动后。
3) 脓尿(pyuria)及菌尿(bacteriuria):尿中混有大量脓细胞等炎性渗出物及细菌时,呈现白色浑浊状脓尿,或云雾状菌尿。正常尿清澈,尿沉渣镜检WBC<5个/HP。尿WBC明显增多时,提示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等泌尿系统感染性疾病。感染性前列腺炎、精囊炎亦可见脓尿及菌尿。
4) 乳糜尿(chyluria)和脂肪尿(lipiduria):尿中混有淋巴液而呈稀牛奶状称乳糜尿,若同时混有血液称乳糜血尿(hematochyluria),尿中出现脂肪小滴则称脂肪尿。乳糜尿及乳糜血尿见于丝虫病、腹腔淋巴管结核、肿瘤压迫胸导管和腹腔淋巴管等。脂肪尿为脂肪组织挤压损伤、骨折、肾病综合征、肾小管变性坏死等,导致脂肪小滴出现于血和尿中的表现。
5) 胆红素尿(bilirubinuria)及尿胆原尿(urobilinogenuria):尿胆红素来自血浆中结合型胆红素,正常情况下,结合型胆红素在肝细胞中生成后随胆汁排入肠道,被肠道细菌代谢为无色的胆素原族化合物,故尿中无胆红素出现。而尿胆原则是肠道中生成的胆素原被重吸收后从尿中排出的部分。尿中出现胆红素时,呈深黄色乃至棕黄色,振荡后形成黄色泡沫。
尿胆红素和尿胆原为反映机体胆红素代谢的重要指标,健康人尿胆红素阴性;尿胆原为阴性至弱阳性(+),1∶20稀释后应为阴性,不同类型的黄疸其尿胆红素和尿胆原的变化见表2-2。
Tab. 2-2 Urine analysis in various types of jaund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