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是一种预后相对较好、生存时间相对较长的恶性肿瘤,与其他类型恶性肿瘤相比,治疗效果总体上较好。乳腺癌的预后与多种因素相关,例如肿瘤的分期、分子分型、病理分级等。近年来,我国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有明显提升,尤其在经济发达的城市,如北京、上海,乳腺癌的生存率已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水平。
在普通人的常识里,一旦得了癌症就像是给自己宣判了“死刑”,加上曾经一些演艺明星因为乳腺癌而香消玉殒,人们往往谈“癌”色变,甚至有些病友会觉得癌症是治不好的,干脆不治了。其实,乳腺癌是癌症里预后相对较好的。举个例子,在美国,2010—2014年乳腺癌的5年净生存率已经达到了90.2%,而同时期肺癌的5年净生存率只有21.2%,两者的差距之大令人咋舌。
在医学上,我们常常用“5年生存率”来评价肿瘤的治疗效果。5年生存率是指某种肿瘤经过各种综合治疗后,生存满5年的患者比例。5年净生存率是指除去非癌症死亡的患者后,剩余患者生存满5年的病例。比较不同年龄、性别、社会经济学状况的癌症患者生存率时,除肿瘤外其他死因会影响癌症患者的生存状况,净生存率显得尤为重要。生存率是通过收集既往患者的随访资料得到的,因此只能知道大约5年前患者的数据。比如,2018年国际癌症生存率研究(CONCORD-3)公布的2010—2014年美国乳腺癌的5年净生存率为90.2%,意思是2010—2014年美国初次诊断乳腺癌的患者,除去非乳腺癌死亡的患者,剩下的患者有90.2%生存满5年。
那么为什么要选取5年呢?因为在过去,癌症患者的治疗手段有限,大部分的预期寿命都不足5年,故常用5年生存率表示各种癌症的疗效。当然,随着医学的发展与进步,在乳腺癌、前列腺癌等预后较好的肿瘤里,人们已经不满足于5年生存率了,更有10年生存率,甚至是20年生存率。
目前,世界范围内多个国家已开展以人群为基础的癌症生存率研究,并定期向全世界公布。2018年3月,国际癌症生存率研究(CONCORD-3)发表了五大洲2000—2014年常见18种癌症的生存情况,结果显示2000—2004年、2005—2009年、2010—2014年不同时期乳腺癌患者生存率普遍呈上升趋势,例如中国这三个时期乳腺癌的5年净生存率分别为75.9%、80.4%、83.2%。但生存率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差异十分显著。在大多数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乳腺癌的5年净生存率较高。例如,2010—2014年,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5年净生存率分别为90.2%、88.2%、89.5%、86%。
在许多亚洲国家中,由于经济、生存环境、生育模式等诸多因素的联合影响,各地区的相对生存率有明显的差异:2010—2014年日本乳腺癌的5年净生存率为89.4%,是亚洲国家里最高的;同时期中国乳腺癌的5年净生存率为83.2%,韩国为86.6%;相对落后的国家,比如同时期印度的5年净生存率仅为66.1%。
在中国,由于城乡女性获得乳腺癌筛查和早诊早治机会的差异,以及城乡乳腺癌治疗水平等因素的差异,乳腺癌预后地区差异较大,如2003—2005年我国乳腺癌患者平均5年相对生存率为73.1%,其中城市地区5年相对生存率为77.8%,农村地区仅为55.9%。
但随着医疗的发展,我国的乳腺癌生存率也有了大幅提升。与2003—2005年患者相比,我国2012—2015年患者的年龄标化5年相对生存率已经从73.1%提升到了82.0%,其中城市地区从77.8%提升到84.9%,农村地区从55.9%提升到72.9%。许多经济发达的城市,如北京、上海等,乳腺癌的生存率基本达到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2006—2010年北京地区乳腺癌患者,5年净生存率为90.3%。
有些患者朋友可能会问,5年生存时间太短,有没有更长时间的数据呢?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报道了人群为基础的女性乳腺癌患者10年生存率,例如,美国癌症协会统计资料显示,2001—2003年患者随访至2014年的10年相对生存率为86%,韩国2001—2012年近11万例患者经中位随访6年后的10年观察生存率达84.8%,欧洲地区2000—2002年11万多例患者的10年标化生存率为71%。我国上海市2002—2006年3586例患者,中位随访10.3年,10年总生存率为78.6%。北京大学肿瘤医院2002—2011年的3302例乳腺癌患者,中位随访11年,激素受体阳性/HER2阴性患者10年生存率为88.1%,HER2阳性患者10年生存率为84.4%,三阴性患者10年生存率为84.4%。
很多患者可能都知道,癌症有早晚期之分。患者往往会问医生:“大夫,我的癌症是早期还是晚期?”所谓的早晚期,在医学上的专业术语称为“癌症分期”。目前国际上通用的乳腺癌分期系统为TNM分期。乳腺癌的预后,不仅和癌症分期有关,还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年龄,病理特征(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脉管癌栓等),分子分型,Ki-67等。因此,我们不能只关注乳腺癌的分期,还得关注这些预后因素。此外,目前还有21基因检测、70基因检测和循环肿瘤细胞检测等技术,帮助预测乳腺癌预后。
一项美国的研究分析了美国加州癌症登记系统中2005—2009年的乳腺癌患者,共50982例,中位随访7年,分别按照解剖学分期和预后分期计算不同分期的5年乳腺癌特异性生存率(表1)。从表中我们看到,Ⅰ期患者的5年疾病特异性生存率最低已经能达到97.5%,最高达到了99.3%。随着分期的增加,生存率逐渐降低。预后分期中ⅢC期的患者5年疾病特异性生存率已经降到了67.6%。而预后最差的Ⅳ期患者,5年疾病特异生存率更是降到了35.5%。
表1 不同分期的乳腺癌5年疾病特异性生存率
肿瘤大小,指原发乳腺肿瘤的最大直径,早期被认为是乳腺癌的重要预后指标之一。既往许多研究表明,乳腺癌患者生存期因肿块体积的增大而呈现出一种台阶式的改变:肿块越大,生存期越短。例如,来自SEER数据库早期的一个24740例患者的队列研究显示,乳腺癌5年生存率范围是:肿瘤直径小于2cm为91%,肿瘤直径介于2~5cm为80%,肿瘤直径大于5cm为63%。肿瘤的大小还与腋窝淋巴结转移以及远处转移直接相关。
0
4腋窝淋巴结的转移、转移数量是乳腺癌最重要的预后指标之一。生存期、局部复发、复发时间、远处转移以及治疗失败都与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密切相关。腋窝淋巴结阴性患者10年无瘤生存率在70%~80%,而腋窝淋巴结阳性者10年无瘤生存率则在30%以下,生存率随着阳性淋巴结数目的增多而降低。即使是小肿瘤(<2cm)患者,若出现病理性淋巴结转移,预后也较差。一项纳入约25000例患者的研究显示:病理性淋巴结阴性、1~3个淋巴结转移及大于4个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5年相对生存率分别为96%、86%和66%。
根据ER、PR、HER2表达情况可将乳腺癌分为4种不同的分子分型:管腔A型(ER阳性和/或PR阳性、HER2阴性,LuminalA)、管腔B型(ER阳性和/或PR阳性、HER2阳性,LuminalB)、HER2过表达型(ER和PR阴性、HER2阳性)和三阴性乳腺癌(ER、PR、HER2均阴性)。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生物学特征不同,患者预后以及治疗的效果也不尽相同。
研究显示,美国女性乳腺癌妇女中管腔A型占74%,三阴性乳腺癌占12%,管腔B型占10%,HER2过表达型占4%,其中管腔A型乳腺癌预后较好,三阴性乳腺癌预后较差。上海地区一项以人群为基础的队列研究结果显示,2002—2006年乳腺癌患者中Ⅰ、ⅡA、ⅡB和Ⅲ~Ⅳ期5年生存率分别为95.45%、92.21%、81.74%和67.24%;管腔A型、管腔B型、HER2过表达型、三阴性乳腺癌,5年生存率分别为92.86%、88.62%、83.22%、80.69%。
确诊时年龄较小和年龄较大均与预后较差有关。然而,当代研究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年轻女性乳腺癌的预后也逐渐提高。乳腺癌的亚型不同,年龄对预后的影响也不同。例如,在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中,无论是否应用曲妥珠单抗治疗,年龄与复发和生存均无相关性。既往有研究显示,35岁以下患者的5年绝对生存率较低(74.7%),而35~69岁女性为83.8%~88.3%。35岁以下患者的肿瘤分期通常较晚,ER阴性乳腺癌的比例较高,进一步研究提示这些患者的肿瘤生物学更具侵袭性。
年龄在管腔型乳腺癌中的预后意义可能更大。一项研究纳入约17500例Ⅰ~Ⅲ期乳腺癌女性,确诊时年龄不超过40岁女性的乳腺癌死亡风险高于年龄更大的女性,风险增加最显著的是管腔A型和管腔B型乳腺癌患者,但在HER2亚型乳腺癌患者中,两个年龄组的风险无差异。一项研究纳入1000例接受手术治疗单侧乳腺癌的35岁以下患者,结果发现,2008年与2003年相比,以下比例降低:局部复发率(3.2%vs4.2%)、区域复发率(4.4%vs6.1%)和远处转移率(10.0%vs17.8%)。这些数据表明,过去年轻患者的复发风险虽高,但逐渐发展的辅助性全身治疗可能正在降低这一风险。
转移性乳腺癌,即TNM分期为Ⅳ期的乳腺癌。乳腺癌常见的远处转移器官依次是肺、骨骼、肝、脑。虽然转移性乳腺癌不太可能被治愈,但随着较新的全身性治疗的引入,患者生存已出现有意义的改善。总体中位生存期接近2年,但其范围为数月至数年,取决于分子亚型和所接受的治疗。转移瘤累及胸壁、骨或淋巴结的患者可能有较长的无进展生存期,而有肝脏和/或淋巴管炎性肺病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往往更短。激素受体阳性患者通常预后更好,而且ER和PR双阳性肿瘤患者比单一激素受体阳性肿瘤患者的生存期明显更长。
内容来源:人民卫生出版社《肿瘤科普百科丛书——乳腺癌》
主 编:欧阳涛
ISBN:978-7-117-33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