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沟通详情-医患沟通-人文与法律-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  医患沟通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人文与法律 >  医患沟通 >  案例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案例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正文

1.治疗相关及预后沟通

(1)急性ITP多数是一种呈良性过程的出血性疾病,多数新发急性ITP都可能自限,严重病例,血小板极重度减低,出血倾向重,在一定诱因作用下可能发生急性颅内出血,从而导致死亡,这种情况约占1%,因此对于重症患者需要告知其危险性。

(2)慢性ITP虽然病程经过长、病情反复,但总体上预后良好,少数患者因严重血小板减少、或因长期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或护理治疗不当等导致感染、出血等而预后不良。

2.治疗沟通

(1)需要告知患者在急性出血期间尽量减少活动,避免外伤,明显出血时应卧床休息;避免粗糙饮食;避免各种对患者情绪的刺激,保持安静。

(2)糖皮质激素是治疗ITP的主要用药。此药主要通过减少血小板的破坏起效。常用的是泼尼松,按剂量分次口服;急性型,对治疗反应好的患者,疗程为2~3周,一般不超过4周;治疗反应不好、血小板上升不顺利者,另当别论。出血严重者可用冲击疗法:选择地塞米松或甲泼尼龙,静脉滴注,连用3天左右,症状缓解后改泼尼松口服。用药至血小板数回升至接近正常水平即可逐渐减量,疗程一般不超过4周。停药后如有复发,可再用泼尼松治疗。

慢性ITP患者,如果血小板能维持在安全水平以上(如50×109/L),尽可能不用或少用激素,需要告知患者治疗的目的不是非要血小板达到正常,而是在安全水平以上维持即可。

(3)大剂量静脉应用丙种球蛋白具有和糖皮质激素相当的疗效,通过免疫调节而产生作用。常用剂量为每日0.4g/kg,连续5天静脉滴注;或每次1g/kg静脉滴注,必要时次日可再用1次;以后每3~4周1次;副作用少,偶有过敏反应。

(4)关于血小板输注,ITP是免疫性因素所导致,患儿血液循环中有大量抗血小板抗体存在,因此输入血小板很快会被破坏,故通常不主张输血小板。只有在发生颅内出血或急性内脏大出血、危及生命时才输注血小板,以达到及时止血的目的。并需同时予以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以减少输入的血小板破坏。

(5)关于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慢性ITP患者经上述药物治疗无效、复发或难治时,可以考虑使用免疫抑制剂。如长春新碱、环磷酰胺和环孢素等,单药使用或联合化疗。免疫抑制剂的副作用较多,应用过程中应密切观察。

(6)关于脾脏切除,脾切除有效率约70%,但是伴随严重感染的风险比较大,以下两种情况可以结合患者实际情况考虑是否进行脾脏切除术:①病程超过一年,血小板持续<50×109/L(尤其是<20×109/L),有较严重的出血症状,内科治疗效果不好者,手术宜在6岁以后进行;②急性ITP有危及生命的严重出血(如颅内出血),输注血小板、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及激素治疗,都不能使血小板尽快上升。10岁以内发病的患者,其5年自然缓解机会较大,尽可能不做脾切除。术前必须做骨髓检查,巨核细胞数减少者不宜做脾切除。术前PAIgG极度增高者,脾切除的疗效亦较差。为防止术后感染,应在术前1~2周注射多价肺炎球菌疫苗,术后应用长效青霉素预防治疗1年或更长。

3.其他注意事项——药物副作用

(1)糖皮质激素:ITP尤其是慢性ITP需要较长时间使用激素,从而难免产生副作用。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并发症包括库欣综合征、高血压、感染、食欲增加、神经兴奋/抑制等,都需要在治疗中告知家属,并根据患者所出现的情况及时解释沟通。

(2)免疫抑制剂:较长时间使用免疫抑制剂,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根据使用的药物不同而异,需要之前告知。如环孢素可能导致肾脏功能损害,更多的共同特点是免疫抑制导致机体的易感染性增加。

(3)特别需要强调出院后的随访、门诊复查血小板、调整药物剂量等。

上一篇:案例 急性肾炎 下一篇:特殊疾病患者
相关医患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