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患者或家属介绍患者的疾病诊断情况、主要治疗措施、重要检查的目的及结果、患者病情及预后、某些治疗可能引起的严重后果、药物不良反应、并发症及防范措施、医疗费用等情况,认真听取患者或亲属的意见和建议,增强患者和亲属对疾病治疗的信心,增进医患关系。
(一)适度告知患方治疗中的风险的医患沟通
内科各系统疾病的治疗都有其一定的风险性,治疗过程中重视疾病风险的告知可以避免病情突然变化导致的患方不理解产生的纠纷,应根据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系统疾病特点、治疗方案等告知患者相应的风险性,让患者及家属对可能出现的意外变化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1.心血管系统疾病
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即便已经处于治疗过程中,也可能病情恶化,或出现致命的并发症,一些药物可能导致脏器损害,甚至出现致命性的不良反应;介入治疗也可出现多种严重的并发症;应将患者的病情如实告诉其家属或者患者本人,同时告知主要药物或治疗措施的利弊,使患方对疾病的转归有清晰的认识,对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意外有足够的思想准备,既有利于患方配合治疗,又能减少医疗纠纷。
2.呼吸系统疾病
呼吸系统急危重症及疑难病例占相当比例,如大咯血、张力性气胸、哮喘极重度发作、高危肺栓塞、急性呼吸衰竭、重症肺炎等病死率均高,虽经积极救治,仍可能随时出现病情的恶化,甚至死亡。应将这些高危风险尽早向患者及家属作充分告知,以使其对任何可能的病情变化和死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避免因未达到患方过高治疗期望而引起纠纷;呼吸科的一些治疗,如胸腔闭式引流术、胸腔穿刺术、气管镜检查等,在患者获益的同时也可能对患者构成威胁,在治疗前应充分告知治疗的必要性,预期疗效,可能的并发症及风险,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详细告知预防和应急处置预案,以增强对医生的信任度及治疗的信心。
3.消化系统疾病
消化系统中常有各种临床急症,如消化道大出血、重症急性胰腺炎、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等均有较高的医疗风险,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充分告知病情危重,随时可能出现病情恶化,乃至死亡,以便使患者及其亲属对任何可能的病情变化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内镜操作前应当充分告知该内镜检查或治疗的必要性、具体操作过程、操作中或操作结束后可能出现的不适或并发症,也要清楚地表达一旦出现并发症可能采取的应急措施,从而使患者及亲属明白,经治医师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已有充分准备,使患者及家属能积极配合检查或治疗。
4.肾脏疾病
血液透析是尿毒症患者维持生存的肾脏替代治疗手段之一,需要建立体外循环,治疗全程抗凝、脱水速度较快,存在血流动力学的急剧变化,其风险不容回避。对初次血透、存在心血管并发症、多器官衰竭的患者风险更大。与患者及家属的交流过程中,要告知其血透的必要性,又要如实告知存在风险几率的事实,分析患者是否处于高危人群,提出防范措施,取得理解和配合。
5.内分泌系统疾病
(1)对糖尿病患者,在使用降糖药物特别是使用胰岛素治疗之前,应告知发生低血糖的风险,让患者了解低血糖的临床症状以及如何防范和处理低血糖。同时应告知患者糖尿病饮食,长期监测血糖、据血糖情况调整降糖方案;同时让患者意识到控制好血糖的重要性,病程中可能出现糖尿病肾病、眼病、周围神经病变、大血管病变、糖尿病足、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并发症。
(2)对甲亢Graves病患者在采用抗甲亢药物治疗前,需告知患者服用抗甲亢药物后可能出现的一般副作用及严重副作用,如果在服药过程中一旦出现发热、咽痛、乏力等感染征象或黄疸等,应立即停止用药并及时就医。
(3)对甲状腺相关眼病患者需采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前,要给患者讲明:①如果不治疗病情加重可能出现角膜溃疡、感染、失明等严重后果;②给药后多数情况下眼部症状可缓解,但由于个体差异也可能效果不好;③还应该告诉患者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可能会出现的副作用,以及医生会采取哪些措施来避免或处理这些副作用等。
6.神经系统疾病
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病情进展有其特殊性,有些患者在入院之初病情可能并未达到高峰,对于这样患者的病情要有充分的估计,并向患者亲属交代可能会出现的变化、最重的情况、应注意观察什么。有些疾病不宜告知患者本人,避免给患者增加心理负担和压力。如GBS患者,患者入院时仅表现为四肢无力,反射消失,而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可能出现呼吸肌麻痹,需要气管切开,用呼吸机维持呼吸,对这样的病情风险的严重程度应该及时与患者亲属沟通,密切观察患者呼吸情况,交代有关气管切开的事宜,一旦出现呼吸及麻痹,可立即行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避免临时交代延误抢救时机,同时也使患者家属事先有心理准备,减轻惊慌、恐惧情绪。在对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有的治疗措施存在一定的风险和不良反应,要适度地告知患者亲属,并进行签字,以避免未告知风险而带来的可能纠纷。
(二)关于治疗方案知情选择的医患沟通
针对诊断明确的疾病,采取哪一种方案应该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征求他们的意见,并说明不同方案的治疗效果,使患者及家属在对不同方案充分知情的情况下做出选择,由医患双方共同商定最佳的治疗方案。如肺癌患者,可供选择的方案包括手术切除、内镜下消融、化疗、放疗、分子靶向治疗等,具体选择何种治疗方案应视患者基础情况,组织病理类型、生物标志物、分期、患者意愿及费用不同而定,应结合患者具体情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方充分说明可采用的治疗方案及其利弊,包括疗效、毒副作用、费用等,有患方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自愿选择病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方可实施。
(三)引导患方配合治疗的医患沟通
1.心血管病起病多较隐匿,早期无症状,常由于定期的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就诊时偶然发现,患者知晓率低;即便已知有病,在日常活动未受影响的情况下,也不一定立即治疗。患者要么对治疗缺乏足够的认识,依从性低,要么对治疗期望值过高,追求根治。如同时合并心理障碍,更影响治疗效果。高血压为例,相当多的患者不服降压药,或服药几天血压未降低,便不断地更换药物。此时,医生应将高血压的特点、危害以及降压药的作用、特点、用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诉患者或家属,引导患方配合治疗。
2.在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如慢阻肺、支气管哮喘、肺间质纤维化等疾病,漫长的病程、反复的急性加重、长期的药物治疗、沉重的经济负担使得患者及其亲属身心疲惫,有时难免产生放弃治疗的打算。诊断这类患者,医师要多体谅、宽慰患者,用身边成功治疗的病例及患者本身的进步来鼓励他们,充分调动其治疗的积极性,也可用反面例子中的教训来告诉我们如果不正确治疗疾病进一步发展的危害,从而达到教育患者不要放弃,坚持治疗,争取最好结果的目的。同时也要鼓励亲属配合医护人员一起治疗和照顾好患者,家属的关怀和不放弃是对患者最大的激励。
3.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过程中,经治医师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理解能力,针对具体疾病,选择通俗易懂的语言,充分告知患者及亲属相关疾病的知识和治疗方法,以取得患者及亲属的理解和信任,从而引导患者和亲属配合治疗。另外,任何治疗均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和风险,医师要如实告知患者该疾病可采用的治疗方案,尤其是告知患者亲属一旦出现并发症或副作用,医师可以采取的应急措施等,也可以应用成功治疗过的病例进行介绍,以便患者及亲属认识到经治医师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从而配合治疗。
4.肾脏疾病多为慢性疾病,医生与患者及亲属往往需要长期打交道。应根据其年龄、文化程度、理解能力、针对具体疾病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获得患方的信任是治疗的前提。当治疗中出现相互影响和制约的矛盾时,往往不能认可新的风险,特别是在病情重、花费多的情况下,更易出现质疑,对此,医师更应积极沟通,避免患者产生误解。妥善安置患者的后续治疗,不能以出院或暂不治疗为终结。
5.内分泌疾病一般需要长期治疗及监测的治疗方案,一定要向患者交代定期复查及监测的必要性,患者只有了解了才能坚持长期配合治疗。例如: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就诊时,只要求医生给他开点降血糖的“特效药”。但医生在综合分析患者的情况后所制定的治疗方案是严格控制饮食、加强运动、定期检测血糖等,暂不用药。因此需要耐心地向患者届时她患糖尿病的原因,控制饮食以及运动对控制血糖的益处,以及如何根据血糖检测的结果进一步调整治疗方案等。患者在了解了该方案的必要性后,按照所制订的方案进行饮食控制及运动,1个月后复查血糖明显降低,从而增强了患者的自信心,更加自觉地配合治疗方案。
6.神经内科一些慢性反复发作的性疾病患者的治疗需要患者及亲属的积极配合。如癫痫患者的治疗,患病多年,发作越来越频繁,服用很多药物效果不明显。对这样的患者,要有足够的耐心,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说明长期坚持规范服用抗癫痫药的重要性,要求患者及家属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神经系统的有些疾病,患者会出现瘫痪及意识障碍,应根据其年龄、文化程度、理解能力、针对具体疾病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教育患者不要放弃,坚持治疗,争取最好结果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