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的】
我们来共同了解同恶性肿瘤患者及其家庭成员的高效沟通。本文我们需要认识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特征;了解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变化过程;掌握治疗过程中的沟通技巧;并尝试学习处理和化解肿瘤专科特有的沟通障碍。
【重点知识】
肿瘤科患者的心理历程;肿瘤科工作需面对的患者负性情绪;肿瘤科医患沟通的原则和技巧。
我们都知道,肿瘤科处理的患者多数属于恶性肿瘤,良性肿瘤因其对人体结构、功能和寿命损害相对较轻,故对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影响远不如恶性肿瘤剧烈。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状况受病情变化的影响和支配明显,肿瘤的好转、转移或是复发,都会时刻影响患者的心境。即使患者从与肿瘤的长期战斗中幸存下来,但疾病造成的永久性功能损害或是结构残缺,也会给未来的生活蒙上难以抹去的阴影。因此,在恶性肿瘤的诊断、治疗和康复过程中,如何针对患者和家属的心身特点,进行恰当有效的医患沟通,是肿瘤专科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1.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状态变化历程
(1)震惊和恐惧:
每位被告知患上肿瘤的人都会在第一时间无比惊愕、手足无措。而当进一步得知自己患上的是恶性肿瘤,前景并不乐观时,患者会自觉如坠冰窖,巨大的震惊和强烈的恐慌情绪充斥全部身心。这个阶段非常可能发生因过度情绪体验所致的极度恐惧、惊慌失措、大汗淋漓及濒死体验等类惊恐发作表现、意识狭窄表现或晕厥等。
(2)否认和拒绝:
患者拒绝接受疾病的诊断,高度怀疑诊断结果的准确性,甚至会不断求医以力图推翻相关癌症诊断。患者会找出各种理由和证据,来试图证实自己不可能患上恶性肿瘤,利用“否认”的心理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达到暂时的内心平衡。
(3)沮丧和自责:
当患者察觉到癌症的威胁无法逃脱后,就会进入到被迫直面病情的阶段。此时更多的情绪体验指向了对过去生活的悔恨,即对有可能造成自身健康状态恶化并导致患癌的因素进行批判,亦有可能埋怨各个方面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不够等。比如会抱怨自己早就应该放弃过度投入工作、不良生活习惯及紧张的人际关系等。过度的抱怨有时会引发对自身和他人的愤怒,甚至对亲朋好友或医生护士产生言语及行为上的攻击。
(4)幻想和摇摆:
当病情不断变化、治疗持续进行,患者渐渐适应了症状和治疗手段带来的痛苦,对生活的留恋和对生存的渴望显著增强。患者同时开始适应病人角色,学习与肿瘤做斗争,进而越来越积极的配合医疗。这一阶段患者总是期望疾病奇迹般地痊愈,对治疗和未来的生活抱有各种各样的幻想。
(5)破灭和绝望:
恶性肿瘤的治疗过程中,会存在诸多的不可控因素,导致疗效与患者的期望有较大差距是较为常见的情况;亦或是患者的病情急速地恶化,均可能击破患者最后残存的对生存的欲望,从而迫使患者失去信心、放弃希望。患者往往陷入高度的绝望情绪之中,并引发抑郁状态等精神问题。患者的情绪持续低落、不断萌生自杀意念,甚至产生自杀行为。
(6)接受和顺应:
当经历了以上种种的心理历程,逐渐习惯了症状的折磨和医疗措施的试炼,患者开始慢慢真正接受恶性肿瘤加于己身的客观事实,对病人角色的理解也日渐理性。对于恶性肿瘤所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已经能正确看待,并对自己的死亡做出相应的安排。患者多能变得安详宁静,希望早日结束医疗行为,让生命的最后阶段少经受剧烈的痛苦,特别希望减轻自身家庭的经济和照料负担。但有相当比例的患者会将注意力集中于对濒死状态的恐惧感。
2.恶性肿瘤患者的负性情绪
在患者心理变化过程之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负性情绪,其中以抑郁、焦虑、恐惧、愤怒、敌对、怨恨、消沉和绝望等。刚刚得知癌症诊断的患者,往往在震惊过后充满极度的焦虑情绪,坐立不安、举止失措,急于寻求更为准确的医疗诊断来证实自己健康的完好性。此时的患者有可能产生严重的睡眠问题、情绪易于激惹,注意力不集中,神情恍惚,对外界事件关注度不足等表现。当确立了癌症诊断的权威和准确性之后,患者对死亡的恐惧笼罩着全身,所有对生的依恋和对死的惧怕混合交织,会伴随着恐惧出现警觉性增高、睡眠和饮食失常、过度寻求保护和不理性的求医行为等。当不得不硬着头皮接受痛苦而烦琐的治疗,患者内心的怨恨和愤怒情绪会不时失控,将怒气和攻击投向身边最亲近的人,往往是家人和朋友等贴身照料者,更多的时候指向的是医生和护士。而治疗的深入,会将患者带向抑郁、消沉和绝望情绪。而对患者自杀行为的监测、评估和预警,是目前肿瘤专科医护人员不得不面对的难点问题。通常情况下,设有精神科或临床心理科的综合性医院,具有一定的条件来实施自杀防控工作,但这样的工作在基层医院中开展得还远远不够。
3.恶性肿瘤患者的沟通原则
(1)高度重视沟通过程中对自杀意念和行为的识别。
(2)沟通过程紧紧围绕肿瘤的治疗和康复这一核心。
(3)积极建立工作联盟以尽可能发挥家属的辅助作用。
(4)注意告知病情的时机和技巧。
(5)根据病情进展的不同阶段调整沟通策略。
4.实用沟通技巧
(1)在充分理解C型人格的前提下开展工作:
多年以来,临床心理工作者针对恶性肿瘤高发人群设计和实施了一系列研究,认为易患癌症的人们,往往具有类似的性格特征,即习惯于压抑自身情感,不善于表露真实感受,遇事退缩、害怕冲突、息事宁人、胆怯畏惧。经常依靠主动损害自身利益来处理矛盾,但行为与自身主观意愿相冲突,并非心甘情愿。对外在环境施加的伤害和侵犯往往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对个人前景看法相对悲观,拒绝过高的奋斗目标和人生要求等。虽然并非所有的恶性肿瘤患者均完全符合此类人格特点,但肿瘤科医护人员应对此类特征加以了解和分析,并作为对沟通模式、策略和方法调整的参照指标。C型人格的患者,凡事倾向于悲观化的认知模式。那么在医患沟通过程中,应注意对其信心和希望的保护,并发动更多更为有效的人际资源对其进行社会支持。还要积极鼓励患者充分利用医疗之外的空余时间,不放弃兴趣爱好或是增加一些有益的活动,目标是尽可能占满其时间,减少负性自杀想法的生成。另外,向患者发放和推介有关于成功抗癌的事例材料,如相关文字、视频及抗癌明星的微博等,以榜样作用对患者形成一定的激励。还可以辅助患者组建互助小组,由相同背景的人群提供更为感同身受的体验分享,形成对抗疾病的合力等。
(2)有效沟通必须以健康教育为核心:
由于肿瘤患者最核心的利益是治愈疾病,保存生命,其最关注的问题也是治疗和康复相关内容,故针对此类患者和家庭的沟通必须紧紧围绕这一主旨。同时因为多数患者和家属对于肿瘤相关医学知识了解较少,又急于了解诊治过程和干预方法,故在沟通的全程各阶段均需加强医学健康教育,使患者和家属在充分了解相关知识的基础之上,才能更为理性地认识目前病情变化,选择最佳应对方案,从而增加与医护人员的配合,来共同对抗疾病。肿瘤科工作人员需要向患者解释恶性肿瘤发生、发展、转归的一般规律,及应对病情变化所必备的知识、技能和心理状态。对于治疗手段,无论是手术、放疗和化疗,均要向患者说明可能的疗效、风险、并发症等后果,及时介绍各种治疗前注意事项、治疗过程中可能的突发情况及治疗后的转归情况。针对康复情况较佳的患者,还要认真宣教持续用药、定期复查、饮食结构、功能训练等内容;针对康复情况不甚乐观的患者,更要加强对其本人和家属进行临终关怀等方面的教育和指导,同时提供足够的社会心理支持。
(3)尊重患者的选择权:
肿瘤科医患沟通的重点和难点,是往往需要不断地调整治疗方案。患者及其家庭成员面对五花八门的医疗措施,多数情况下并不能加以充分理解,进而加以认同和配合。医护人员应该在沟通过程中,主动放弃既往那种自认为是专业人员,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远胜过于患者和家属,于是并不太关注对方的自主选择的态度。因为治疗方案的最终结果,无论是良好还是负面,其承受者都是患者本人。出于医学伦理准则的要求,更是出于对患者根本利益的保障要求,医护人员均须端正心态,认真与患者和家属沟通以最终确定治疗方案,给予对方所有可能的合理选择,尊重患者对自身的自主权。
(4)建立联络-会诊机制:
恶性肿瘤的医患沟通涉及许多精神心理知识和技能,肿瘤科医生和护士多数缺乏相关的培训和演练。在设有临床心理科或精神卫生科的综合医院,肿瘤科可以通过院内会诊来解决相对急迫的问题;在肿瘤专科医院,也可以通过横向联合,与精神卫生专科医院进行长期合作,以保障医疗的质量和秩序,维护患者的心身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