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手术前后的谈话看似是个小问题,但却蕴含诸多深奥的哲理。其不仅能体现一个外科医生的医术医德和责任心,对改善紧张的医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因此,作为外科医生不仅要不断提高医学诊疗技术,同时更要不断地学习必要的医患沟通技巧和方法,以提高自身的专业内涵和沟通能力,保证医学诊疗过程能够在医患和谐相处的氛围中进行。下面根据手术过程的三个主要阶段即术前、术中和术后中主要涉及的医患沟通内容,对手术谈话做一详细的介绍:
(一)术前谈话
术前谈话,指外科医生在为患者进行手术之前,首先向患者及家属以及相关人员等介绍患者的病情,分析病情的严重程度,并客观地告知将要实施的医疗措施、医疗风险和预后情况等内容。并对患者及家属提出的与患者病情相关的问题予以耐心细致的解答,以便满足患者和家属对疾病知识认知的理解需要,术前谈话最终的目的是对将要进行的手术治疗医患双方达成统一意见。外科医生保证术前沟通顺利进行并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是应该对患者的病情十分掌握,明确手术治疗是最好的治疗方式,并且所选用的手术方案是最佳的方案,只有做到这些,医生才能帮助患者更好的接受手术治疗的相关内容。术前谈话的内容主要包括:患者疾病的诊断情况、手术治疗的必要性、手术方式的选择依据、术中和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意外情况、拟采取的预防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及意外情况的有效措施、手术治疗的预后和经费估计等方面。通过术前谈话我们应该达到的目的在于:①让患者及其家属对就医医院医疗服务和医疗水平产生信任;②让患者及家属感觉到其接受了到相对科学合理的诊断和治疗;③让患者及家属认识到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和风险性;④通过言语沟通消除患者及家属对手术风险的恐惧心理并对参与手术的医生有个客观的认识,了解医生防御风险的措施和能力,以及抵御风险能力的有限性。医生在进行术前谈话时既要体现手术风险存在的客观性,又要讲明手术治疗的必要性,为了实现这一点,术前谈话应注意以下几点:
1.信任是医患沟通的重要心理基础 术前沟通时,应向患者和家属说明术前谈话和手术签字的目的,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和配合。通常情况下,患者及其家属通过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介,了解做手术前有签字的程序,但他们对手术知情书上的内容是陌生的,不了解手术前签字的意义何在,当医生给他们看完手术知情书后,他们的担心和忧虑就出现了。他们担心如果真的出现了如知情同意书上写明的手术并发症或意外情况,签了字是否就意味着自己要承担全部的责任和后果,手术的成败是否已经与医生无关,因为自己已经签字画押了。因此,根据患者容易出现的这种普遍心理反应,医生在沟通前要特别强调谈话、签字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医生为了逃脱责任,而是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手术风险固然存在,但是患者有权利选择或拒绝手术治疗。知情同意书上的情况不一定出现,但却是手术可能发生的,换言之,手术并发症如同走路摔倒、吃饭噎住一样,并不可怕,但我们也不能忽视,作为医生是不希望并发症出现的,更重要的是与患者一同签手术知情同意书也并不意味着医生会不认真地对待手术或推卸责任。
2.谈论病情注意技巧 同样的医患沟通语言不一定适合每位外科患者,因为患者间存在差异,差异的产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谈论患者的病情时,应因人因病而异。但通常情况下,宜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禁忌使用过多的专业术语,如“你的病是脾亢,目前需要切除脾脏”,对这句话一般患者是很难听懂的,除非是医学专业人员。如果医生对脾亢做进一步解释,如“根据您的一些实验室检查和体格检查等各方面的反馈得知,您的脾脏肿大、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身体抵抗力低下,身体容易出现青紫等情况,是由于脾脏功能过强引起的,这种疾病在医学上称为脾亢,我们最佳的治疗手段就是通过手术切除脾脏,脾脏切除后症状就会改善。”这样一番解释后,患者就会对自己的病情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因此,在与患者沟通病情时应注意语言通俗易懂,必要时做进一步的解释,此外,在语言不能很好沟通的情况下可以借助一些医学的解剖图谱、脏器的实物标本或模型、影音视频等媒介进行医患沟通,这样一来可以增加患者及家属的感官认识,提高沟通效果。
临床中会遇到诊断不明的时候,虽然我们知道这也很正常,因为疾病的表现可能不明显,或者并存几种疾病时症状和体征就会相对复杂,医生也不能贸然诊断。但是这种情况在患者眼里却并非正常,这有可能就会导致患者对你不信任,在患者的眼中,医生应该对所有疾病十分了解。如前所述,信任是沟通的重要心理基础,因此,当医生遇到不能明确诊断的患者时,禁忌说“诊断不清楚”,也有的医生为了给自己留条后路即使诊断清楚也说诊断不敢肯定,这势必导致患者对医生产生不信任感,并由此可能引发患者无限的想象,如“医生连诊断都搞不清楚,怎么能给我做好手术”“难道我的病是恶性的,医生故意不给我讲清楚?”患者的心理压力就因为医生的一句“诊断不明”而被无限放大了。为了更好的沟通和维护良好的医患关系,我们可以换一种传递和表达信息的方式:按照诊断的先后顺序说,首先考虑诊断是什么,几率是多少;其次考虑诊断是什么,几率是多少;再次……等等,此时患者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不仅对医生不会产生不信任感,还会认为医生专业水平较高,想问题非常充分细致、对患者非常负责,反而对医生更加的信任。可见,同样的临床情境,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沟通的结果却是截然不同的。
对于肿瘤患者术前谈病情前,一定要了解患者家属是否同意将病情告知患者的意愿,否则容易出现医疗纠纷。在家属同意的情况下,沟通时,一定要注意言语恰当。大多数人都有谈癌色变的心理,因此医生在沟通前应明确罹患肿瘤的患者可能承受的心理压力和负担。肿瘤患者大部分也能感觉到自己的病可能是不治之症,但心理上往往却否认自己患有肿瘤。医生在谈诊断时应说 “什么占位或肿物待排”。此外,说话顺序也有讲究,不应先说这个肿物恶性的可能性有多大,而应先说这个肿物有良性的可能,可举例子说明有哪个患者术前诊断恶性,但术后诊断却是良性的,给患者留有一线希望,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然后再说我们也不排除恶性的可能,到底是良性还是恶性需到术后病理检查才能最后诊断。如果先说恶性,患者可能只想到的是恶性,自己的担心变成了现实,因而特别恐慌,对于后来说的良性,他们根本就听不进去。综上,对于患者最为关心的病情,医生在与之沟通时一定要注意语言的通俗易懂性,要因患者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最重要的就是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不能让患者对医生产生不信任感,并尽可能避免沟通语言不当对患者造成的伤害。
3.谈手术方案的技巧 首先告知患者将要进行的手术名称,并对名称做简要的解释,使患者有个形象的认识。再告知患者手术目的即通过手术想解决什么问题,而如何解决问题就涉及手术方式的选择。临床中医生常用比较生硬或命令式的口吻向患者介绍要施行什么手术,导致患者没有任何选择的权利,尽管患者最终是表示同意手术并签字,但他们的心理一般存在一定的疑惑或不满,因为对手术具体认知的需要没能得到满足,医患沟通的过程尽管也体现了知情同意,但患者却处于相对被动的处境。有的疾病手术治疗方式一般存在多种,如何让患者接受医生的手术方案,并且真正体现知情同意和选择的权利,这就需要沟通技巧:在沟通中应向患者分别介绍各种手术方式,并对于欲进行的手术方式做尽可能详细的介绍,宜用通俗或打比方的方式讲解,使其浅显易懂。比如胃癌根治术,手术方式很多,应一一向患者介绍,说清楚你准备选择的术式的原因。医生为患者制定的治疗方案往往都是最佳的,但是患者有权利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然而在众多的治疗方案中患者很难选出最好的,这就需要具有医学专业知识的医生帮助选择,但如何体现医生是在帮助患者而非强制要求患者做决定就值得医生思考。总之,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使患者能够欣然接受医生的治疗方案,最重要的就是需要医生的用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
4.适当介绍术中感受 恐惧多半是源于无知。术前患者的恐惧也是一样,多是源于对手术过程的陌生和无知,尤其是不知道手术时自己的身体是否会有知觉,手术后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因此,术前针对患者的麻醉方式和手术方式对患者的术中或术后感受作简要的介绍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对局部麻醉下进行腹部手术的患者,医生就可以告知:在牵拉脏器时会有不舒服或疼痛感,但只要尽量放松,或做几次深呼吸,不舒服的症状就可以减轻;又如,对胃肠道术后需放胃管的病人,应事先告诉他术后说话会不方便,在这种情况下应如何表达自己的要求。也正因为医生预示到患者的担忧,经过医生与患者就手术感受的沟通后,患者会对医生产生更多良性的印象,这也有利于良好医患关系的建立。
(二)术中谈话
手术进行过程中,一旦手术方式发生改变或有手术特殊清况的发生均需要与患者家属进行及时的沟通交谈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因手术正在进行,一旦发生特殊情况医生要在最短的时间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所以需要医生应具有良好的语言组织能力的和表达能力,力求在最短的时间里将手术中的问题通过简单易懂的语言和家属沟通清楚。因此在这种情形下,医生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做到临危不乱,以保证患者家属的情绪不会过于紧张,同时保证患者家属不会对医生产生不信任感。
(三)术后谈话
术后24小时内,主刀医师或第一助手应主动向患者或家属介绍手术经过、术中所见、术后诊断及治疗措施,并告知术后的注意事项如饮食、活动、功能锻炼等。在患者及家属对医生告知的内容理解的情况下,签署手术情况知情书。术后沟通的目的在于,一方面主动告知患者手术的效果,尤其对一些手术效果不良的患者更应该细致的讲解手术过程和导致手术效果不佳的原因;另一方面,告知患者术后的一些健康促进和健康维护的内容,如饮食、休息和活动等。此外,医生还应关注术后患者的心理变化,尤其是对手术效果的认识,医生应该于术后询问患者术后的感受,并倾听患者的诉说,以便及时发现患者的心理变化,杜绝不良医患矛盾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