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外科科室工作特点
外科学是研究外科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临床表现、诊断、预防和治疗的学科,临床外科是以手术切除、修补为主要治病手段的专业科室。狭义外科即指以手术疗法治疗疾病的专科,也指随着解剖学的发展,继药物疗法之后兴起的治疗方法。根据外科疾病特征,将外科工作的特点概括如下:
(1)外科患者一般起病较急,疾病进展较快,如符合手术指征将第一时间进行手术治疗。这就需要外科医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最有效的沟通,因此要求外科医生具有高超的语言沟通能力和沟通技巧。此外,手术条件要求高,对无菌技术,麻醉技术,仪器设备,物资供应等条件依赖性大,要求严格。
(2)外科患者的治疗方式绝大多数为手术治疗,主要涉及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的临床处置。然而,无论是何种手术,对病人的心理和生理都是一种强烈的刺激,这种刺激通过交感-肾上腺系统的作用,使病人的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如不得到缓解,将会影响手术效果,加重术后情绪障碍或引起并发症。若沟通不当或缺失,极容易造成患者及其家属的恐惧与不安,在这种情境下极易导致医患矛盾的发生。因此,外科医生应及时了解手术病人的心理,采取适宜的医患沟通方式,减轻病人的心理应激反应,帮助病人顺利度过围手术期,进而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3)患者的住院时间相对较短,疾病转归过程中一般不易迁延不愈,但却有产生并发症的危险;尤其是恶性疾病的手术治疗具有更大的手术风险,如扩散、转移等,不仅对疾病本身没有起到治疗作用,还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可见,手术的风险大,并发症多,医疗安全问题突出。
(二)外科患者一般特点
相对于内科患者,外科患者不仅要体验生理方面的痛苦,更要经受较大程度的情绪障碍的影响,具体表现如下:
1.患者的生理特点
(1)疼痛与不适:
外科手术无论大小,其对机体组织的损伤都是无法避免的。尤其是在术后麻醉作用消失后,患者便能够明确感觉到伤口的疼痛,其中以术后24小时内最为明显。术后的疼痛除了直接引起患者的痛苦,影响患者饮食、休息、活动和睡眠外,还可能影响各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此外,术前患者存在的各类炎症、梗阻性疾病、晚期恶性肿瘤及侵入性治疗手段等也可以引起不同程度的疼痛和恶心、呕吐、腹胀、心慌等不适感。一些严重的晚期癌症患者疼痛非常剧烈,患者甚至都会产生轻生的念头。因此,缓解疼痛和不适是外科患者普遍的生理需求。
(2)器官或肢体残缺:
颈部手术、喉切除术、乳房切除术、结肠造口术以及截肢术等都不可避免地会使患者留下手术瘢痕;为了疾病的根治,患者不得不失去重要的器官和身体外在美;改变排便途径或失去肢体等,严重者甚至引起器官或肢体功能障碍。可见,患者在饱受疾病折磨的同时还承受着体象改变的痛苦。
(3)营养不良和营养需求增加:
外科患者会因长期的禁食、呕吐腹泻、感染发热、癌症高代谢、引流液丢失、失血等多种因素而引起机体营养不良;此外,患者不仅承受着病痛的折磨、手术创伤的打击,还经历情绪上的困扰,其营养需求随之有所增加。需要补充足够的营养物质,一般需要高蛋白、高热量、高纤维的饮食,以促进伤口愈合和疾病康复,保证有足够能量应对疾病带来的身心困扰。
(4)自理能力下降或缺失:
严重的疼痛与不适加之手术创伤,罹患恶性肿瘤疾病呈现恶病质、引流管的安置、病情危重、体质薄弱等诸多因素导致患者活动的耐力下降,进而限制了患者的活动。还有一些术后肢体或器官残缺导致的自理能力下降,严重的患者甚至需要完全依赖他人的照顾。种种原因导致外科患者的自理能力有所下降甚至缺失。
2.非急诊手术患者的心理特点
(1)术前:
患者不良心理反应最常见的是焦虑、恐惧以及睡眠障碍,一般于患者住院后的24小时内产生的焦虑、恐惧程度最高,随着患者对住院环境逐渐熟悉以及病人角色的慢慢适应,患者的焦虑、恐惧以及睡眠障碍情况会逐渐有所减轻。分析影响外科患者产生此类心理反应的主要原因可能是:①担心手术的安全性,因为绝大多数的患者缺乏与手术、检查和治疗等相关的医学知识,患者往往把手术、麻醉想象得很玄妙,不清楚将会发生什么情况、会出现怎样的后果。无形中患者便产生一种恐惧和不安,外在行为上则表现为精神顾虑重重,寝食难安;②患者对手术医生缺乏信任:患者及其家属都希望技术高超的外科医生为自己施行手术,这样才能保证良好的手术效果,但这并不意味着某个权威人物(如外科主任)就能达到患者的这种心理要求。在患者心目中,医生的威望不仅仅决定于手术水平的高低,其他非技术性因素也很重要,如医生的态度和蔼可亲,举止庄重,能够耐心仔细地倾听患者诉说,深入浅出地向患者讲解病情,对患者的内心疑虑能够做出及时、客观、科学的解释,关心患者,不敷衍搪塞。要使患者感觉到医生已完全掌握自己的病情。做到这些方可增加患者的信任感,有助于减轻患者的术前焦虑不安;③患者对自身能够承受的疼痛强度缺乏相应的认知,不了解自己到底能承受多大的疼痛,不清楚手术治疗后会带来多大的疼痛程度。即对自己耐受疼痛的压力缺乏信心,担心手术所致的疼痛自己承受不了,无形中将手术带来的疼痛无限放大,因此容易产生预测性的疼痛恐惧;④其他方面:包括家庭功能的消退、手术费用所致的经济负担、手术治疗后的社会角色的变化或重新认识等。这些因素对个体的影响具有较大的个体差异性。
术前每位患者焦虑和恐惧的内容不尽相同。例如儿童因不懂医学常识,且缺乏人生阅历和体验,因此主要是害怕手术导致的疼痛;青少年患者主要担心手术会影响其学业和未来前程;中年患者则更多地考虑手术的难度、安全性、并发症和术后的康复以及手术后的经济负担等问题;而老年患者则担忧手术对其未来生活和自理能力的影响;女性患者则更加注重体象的改变,自我形象的改变、正常生活与社交活动的变化等;截肢的患者则对面临失去正常的生活、工作能力、失业和形象改变等感到十分恐惧。通常情况下,焦虑反应重的手术患者的高危因素有:年龄小、女性、文化程度高、性格内向、言语表达欠佳、情绪不稳定以及曾经有过心理创伤。
(2)术中:
在手术中恐惧心理最严重的是非全身麻醉的患者,非全身麻醉是用药物或其他手段对身体的某一部位的痛觉进行阻断,此时人的精神活动和麻醉部位以外的身体部位的感知是存在的。他们能够感受到整个手术过程的气氛,尤其是手术中医务人员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这类患者对手术进程的了解,他们会用心的倾听和揣摩,试图感受机体器官或组织的变化;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对手术器械撞击的声音格外敏感。
(3)术后:
术前就具有较高焦虑心理的患者,一般这种高强度的心理反应会一直持续到术后。我们知道为了治疗疾病,重大手术往往会引起患者部分生理功能的丧失或者体象的改变,因此患者术后极易产生诸多的心理问题,如自卑、愤怒、焦虑、社交困难等。有的患者因病人角色强化,故在术后常容易产生生理和心理方面的依赖心理。而对于那些反复手术却久治不愈的患者,其术后极易产生各种情绪和行为反应,且表现得更加强烈。
3.急诊手术患者的心理特点
需要急诊手术的患者,病情危急,手术时间紧迫,易产生焦虑、恐惧的心理反应,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及疾病的康复。导致急诊手术患者不良心理反应的原因常见于以下几种:
(1)缺乏充足的心理适应过程:
患者的疾病多源于突发疾病或意外创伤,其病情危急,发病时间短,一经就诊或确诊,需要立即进行手术治疗。患者多没有思想准备,即手术前尚没有足够的心理适应过程,极易产生心理适应不良的反应。此外,患者本身对疾病的认识不足,会产生对残疾或死亡等的焦虑和恐惧心理,因而难以很好的配合手术,可能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
(2)对手术缺乏相应的认知:
因时间的限制,术前患者对手术的了解甚少,对手术和麻醉等只是主观的想象和猜测,故容易引起不良的心理反应如焦虑、恐惧,顾虑重重等。
(3)受到医院环境和医护人员言行举止的影响:
就医前对医院环境的陌生感,就诊时间紧迫,医护人员对患者很难做到非常细致的心理支持,加之病情危急导致的医护人员的言行举止过于抽象晦涩,极易导致患者的误解和恐惧,也可能因此使患者对医院或工作人员产生不信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