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沟通详情-医患沟通-人文与法律-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  医患沟通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人文与法律 >  医患沟通 >  内科患者特点
内科患者特点
正文

希波克拉底说:“了解什么样的人得了病,比了解一个人得了什么病更重要”。

(一)患者共性特点

1.患者的心理需求特点

(1)有被认识和被接纳的需要:

希望为自己诊治的医护人员所了解和熟悉自己的病情、了解和熟悉自己的生活经历、记住自己的姓名、年龄等一般情况,还希望与医护人员交流和沟通,这种沟通和交流不仅仅是为了让医护人员了解自己的病情,更重要的是体现人与人沟通的愿望。

(2)有被信息刺激的需要:

首先对自身疾病的信息继续了解,其次需要了解医院和院外的相关信息。了解疾病的知识,自己疾病诊断、治疗方法及作用。

(3)有安全与早日康复的需要:

体现在对医院就诊及治疗环境,以及一些必要的设施方面的要求。患者对于疾病以及治疗过程的知情,对于药物以及某种治疗方式不良反应的了解需求等均是这种需求的反映。

(4)有被关心、体贴、尊重的需要:

疾病对病人的自信造成了威胁,往往自我评价过低,对他人的态度极为敏感,自尊心极易受到伤害。若病人被尊重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会使人产生自卑,极易充满了不满和愤怒的情绪。

2.患者的心理反应特点

(1)无助感和依赖感强烈:

表现为病人对日常生活中的自立行为的信心不足,凡事都需要依赖他人,行为变得被动顺从而且情感日趋脆弱;有些病人既往日常独立、意志坚强,在患病后也渐渐变得犹豫不决,瞻前顾后;还有些从前自负好胜的病人,在患病后变得畏缩不前。病人过度的消极依赖心理对疾病是不利的,如果医护人员姑息迁就病人的依赖心理,就难以培养病人与疾病作斗争的坚强信念。

(2)疑虑和恐惧情绪加重:

部分病人可能出现敏感、多疑和恐惧的情况,具体表现在变得特别“小气”和“害怕”等方面。如怀疑家人对自己疾病的态度,怀疑医护人员是否对自己尽心,惧怕听到真实的诊断以及检查结果。在特殊环境下,有的患者可以产生偏执观念,甚至出现一过性的妄想。

(3)自我中心和期待值过高:

作为弱者,病人往往自我评价较低,希望得到他人的关心和理解,尤其需要医护人员的关注,从而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甚至得到特殊对待。有些病人表现为过多要求或过分苛求,他们的人格变得以自我为中心,意志力和自制力下降。

(4)自尊防护和维权意识增强:

首先表现在病人对医学权威的崇敬和信任,也表现在病人还关注其他患者的病情和治疗、对于医院设施及各种规定的评价和议论,对于医护人员的行为提出批评与指责等。

(5)对服务质量的需求提升:

病房环境、膳食质量、治疗流程、健康宣教、人性化设施及便利设置等,均会对病人的心态产生重要影响。

3.当前社会发展阶段的影响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地提高,精神生活也愈加丰富,但是两者之间发展速度的不平衡,造成社会各行各业竞争激烈、差异加大,人与人之间凸显信任危机。医疗行业的信任危机主要集中在病人、家属与医务人员之间,医患沟通难度明显增大,沟通障碍的比例显著增加,医患矛盾就此日益加剧。

(二)内科疾病的特点

1.内科系统疾病的普遍特点

(1)病程长,疾病常有反复:

如在北方常见的慢性阻塞性肺病,由反复发作的气管炎或支气管炎迁延不愈而致,病人往往每年多次反复住院,多年后病情迁延导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等。而南方人有吃生鱼虾的习惯,肝吸虫病患病率较高。肝吸虫的成虫寄生在人或动物的胆管内,其寿命可达20~30年或更长时间,虫体摄取宿主的红细胞、白细胞,并不断排出代谢产物和分泌有毒物质,损害宿主。于是形成病程绵长,迁延不愈的特点。

(2)病情复杂多变,症状不典型: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和干燥综合征等疾病,早期并无典型临床表现,一旦发现某一症状时,经多方检测仍无法得到明确诊断,只能临床观察,有时会误诊为其他疾病。有时诊断为某一器官疾病如肾病、结核性胸膜炎、皮肤病等,反复治疗中又出现其他系统损害,经过再次检验或病理检查才能最终明确诊断。

(3)治疗见效较慢,多需长期服药:

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轻中度者需服用抗甲状腺药物治疗,治疗期间每四周复查一次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一般情况下需要1~3个周期方能使甲状腺激素水平降至接近正常,之后进入维持期,维持时间理论上在12~18个月。时间之长需要医生和患者共同面对,尤其是医生要给予患者足够的耐心、理解和心理疏导。

(4)与生活方式相关性疾病增多:

有些疾病与人们的生活方式有直接关系,如糖尿病除与遗传因素有关以外,也与患者多种不良生活习惯有关,如日常生活中饮用大量的含糖饮料,过多摄入高脂肪、高蛋白食品,长期处于职业应激损害环境中,缺乏科学合理的运动等。

(5)早期干预改变了疾病的自然进程:

随着人们医学知识的普及,自我防范意识的加强,医药市场的开放,近年来典型的大叶性肺炎已不多见,原因之一与人们早期干预有关。如果在感染初期,病人自服1~3种抗生素、抗病毒以及解热镇痛等药物,几天甚至一周后病情反复不愈再来医院就诊时,可发现胸部X线片显示某肺段或肺斑片状影等改变,而非大叶性实变影。如此使治疗的病程可能缩短,也可能由于早期无针对性的干预致菌群失调而使病程延长,从而影响了疾病的自然进程。

(6)多种内科疾病并存:

此种情况多见于老年人,比较常见的是在患有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同时,患有高血压病和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有的病人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的同时,还患有肺癌或肾脏肿瘤。

(7)精神障碍及心理问题增多: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压力加大、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加之睡眠不足,心理健康疾病日益增多。由于患者的心理特点就有恐惧、抑郁、焦虑等,随着病程的延长、病情的变化以及经济负担的加重等,使部分患者合并精神心理问题成为必然。最常见的有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抑郁症及双相情感障碍等,还有涉及各种情绪变化、环境适应和人际互动方面的心理问题。有些病人经过心理辅导、情绪宣泄及心理治疗等得到有效缓解,而有些病人则需要通过药物、物理及心理等多方面综合治疗加以改善。

2.各系统疾病及患者的特点

(1)呼吸系统疾病及患者的特点

1)疾病的特点

A.发病时间变快:由于环境的污染(尤其是大气污染),使得呼吸内科疾病呈现出了发病速度加快的新特点。发病时间的加快,给呼吸内科疾病的治疗带来了非常严峻的挑战。

B.发病机制复杂:传统的呼吸内科疾病多数是由致病细菌或者病毒侵入人体而导致的。但是在现代社会,工业以及经济的大力发展,造成水土和大气污染严重,引发此类疾病的其他因素大大增多。这就使呼吸内科疾病发病机制变得十分复杂,给查找病因带来更多困难。

C.更容易复发:传统情况下的呼吸内科疾病并不是一种“顽疾”。但在现代社会,由于人们生存环境的总体质量大不如前,加之人群中抗生素的滥用导致细菌变异,使得呼吸内科疾病患者的复发率大大升高。尤其是生活在人口密集、工业发达城市的居民,其复发概率更高。这种情况使得很多呼吸内科病人不得不长期往返于医院之间,在加重了病人经济负担的同时,也使得医院对这种疾病的治疗越来越棘手。疾病的反复发作与治疗造成细菌耐药或者变异,其突变的速度甚至超过了新药的开发速度,并导致了一些“超级细菌”的产生。

D.伴发性症状增多:伴发症状的增多不仅会给患者带来更多生理上的痛苦,还会使传统的治疗手段效果欠佳,而不得不采用更复杂的综合治疗手段,往往会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带来双重的痛苦。

E.治愈率低:我国经济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使疾病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人口平均寿命显著延长,人口老龄化也明显提速。老年人免疫功能削弱,容易继发肺部感染,如肺炎、支气管炎等,肺源性心脏病、呼吸衰竭、肺癌等疾病也较常见。还常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多种慢性病,使得病情错综复杂,相互影响,治愈率低,病死率高。

2)患者的特点

A.焦虑:呼吸系统疾病包括慢阻肺、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癌、肺结核、间质性肺病等,大多为慢性病,病程长,迁延难愈。患者常常因此而焦虑不安,担心疾病反复急性发作,肺功能进行性下降,致残甚或突然致死;慢性病多导致反复住院、常年服药,使患者及家属担心医药费用高昂而难以承受,进而因病致贫,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呼吸系统疾病本身常见的呼吸困难症状也会使患者感到焦虑,而焦虑反过来又会诱发或加重呼吸困难,形成恶性循环。严重者可发展至癔症,表现为失眠、阵发性呼吸困难、叹息样呼吸和过度通气,甚至手足搐搦。患者常因疑有躯体疾病而进行各种检查或接受各种治疗,但结果常为阴性或效果不佳,极易引起对医护人员的不信任,引发医疗纠纷。

B.恐惧:呼吸系统疾病急症、危重症多,有些疾病进展迅速,死亡风险很高,如甲型H1N1流感、SARS,支气管扩张大咯血、重症哮喘、张力性气胸以及高危肺栓塞等。发作时患者往往会有极度呼吸困难、窒息乃至濒死感,但凡有过这样经历的患者,每当想起这些疾病可能再次发作时都会深感恐惧。

目前肺癌已高居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一位,诊断时多为中晚期,预后差,5年生存率不足10%,一旦确诊也将给患者和亲属带来巨大的恐慌。

近年来,呼吸疾病有创诊治手段显著增多,支气管镜检查、经皮肺穿刺活检等已广泛应用,气道内、胸腔内、支气管动脉内介入治疗以及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等也已深入开展,这些措施在对患者带来诊治获益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给患者带来创伤、痛苦、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如经脾肺穿刺活检可能因发生气胸、血气胸而威胁患者生命。由于对这些操作潜藏的未知风险,患者和亲属常常内心充满恐惧,并进而可能影响到对检查和治疗的充分配合。

C.自卑:呼吸系统疾病症状外显,并极易被与传染性疾病相关联,因此呼吸疾病患者极易产生自卑。如过敏性鼻炎合并过敏性哮喘病人常有打喷嚏、流清涕和咳嗽等症状,易被误认为是流感而被人刻意回避和疏远;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病人大量咳痰甚至咯血会带给旁观者强烈的视觉冲击;慢性咽喉炎、支气管炎等长期咳嗽会滋扰他人的生活和工作;老年女性患者常因剧烈咳嗽引起小便失禁而陷入难堪;肺结核患者担心传染他人;终末期肺气肿、肺间质纤维化病人因肺功能极差而生活不能自理等都易使病人产生自卑心理而主动与外界疏离。

(2)心血管系统疾病及患者的特点

1)疾病的特点:

A.起病隐匿、发病迅速:改革开放的早期,人们的健康意识落后于生活水平的提高,暴饮暴食、吸烟、饮酒,缺少运动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导致高血脂、高胆固醇血症增多,早期患者可以无任何症状,当血管壁因逐渐脂质、胆固醇沉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导致血管腔逐渐狭窄。这种斑块就像“定时炸弹”,一旦有触发因素时会突发心脑血管病。

B.恶性事件增加:心血管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已成为仅次于肿瘤的第二号凶手。由于心血管疾病起病隐袭,人们对自身健康缺乏足够的重视,平素不能定期进行健康体检,部分具备心血管危险因素的人,无论在医院外、还是住院过程中,在某些诱因下骤然发病,且以恶性事件多见。在医患之间均造成了紧张情绪。

C.心因疾病增多:心因性疾病属精神或心理因素引起的,临床上表现为神经或神经系统为主的一组症候群,无法查出器质性变化,主观症状与客观体征不符,即只有自觉症状而无阳性体征。其特点是:①临床症状的多样性;②发作的反复性;③主诉与体检的矛盾性;④发作的暗示性;⑤症状发作的短暂性。以胸闷胸痛、心慌气急、头胀头痛、恶心胃胀、失眠乏力等躯体化表现就诊,长期迁延不愈,常累及自主神经系统支配的器官,如心率、血压、呼吸、消化、出汗、括约肌、皮肤等,心血管表现为胸闷胸痛、心慌气急、心动过速、心律不齐、高血压、雷诺征;消化系统表现为食管堵塞感、“梅核气”、食管反流、胃炎、便秘、腹痛、肛门痛;呼吸系统表现为过度换气、胸部堵塞感、心因性哮喘、咳嗽、喉头痉挛、胸痛;神经系统表现为失眠、震颤、头痛;内分泌系统表现为肥胖、高血糖、低血糖、甲亢甲减、更年期和绝经期症群;皮肤表现为神经性多汗、瘙痒、皮疹;泌尿生殖系统表现为尿频、尿急、生殖器官痛、月经不调、性功能减退。

D.合并心理障碍增多:在门诊患者中发生率为15%~30%,在住院患者中发生率进一步提高。除临床常见的典型抑郁症和焦虑症外,发生于心内科患者的心理疾患相关症状很多并不典型,但会明显提高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并发心理疾病,患者心血管疾病诊断明确,经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是冠脉搭桥血运重建后,客观证据显示患者躯体功能恢复良好,但临床症状频繁发作,患者处于惊恐焦虑状态,怀疑自己的疾病没有得到妥善诊治。由于经济方面的压力或是为避免医疗纠纷,临床医生将患者病情交代过重,加之过度检查,致使患者无所适从、思想负担过重。对于这一类患者,单纯依赖相应手段治疗器质性疾病很难奏效,需要临床医生能够注意在日常工作中,多从患者利益出发考虑问题,及时准确甄别症状的真伪及根源,进行相应的心理干预。

2)患者的特点

A.人格因素:与心脏病关系密切的人格类型有两种,即A型人格和D型人格。

A型人格表现为争强好胜、竞争性、攻击性、缺乏耐心和持续存在的时间紧迫感等,多易激惹、易怒和有敌意。此型人格有敌意者易患冠心病,发生心肌梗死后易复发。强烈的敌意会增加心脏病患者的死亡风险。

D型人格包含负性情感和社交抑制,如两种因素并存,则会对心脏产生有害的影响。此型人格也易患冠心病,如发生心肌梗死,其预后比非D型人格者差,死亡、复发心肌梗死、心脏猝死也呈数倍增高。

B.紧张:心脏病突发意外事件的比例较高,易引起患者的过度关注,亲友或同事的猝死、心肌梗死、中风等会加剧患者的紧张。任何胸背部、头部不适或疼痛均会使其联想到病情是否加重,因此反复就诊、过度检查、依赖药物。患者一般谨小慎微,日常活动受到限制。紧张也是引起血压增高的重要因素。

C.焦虑:焦虑是心血管病的明确诱因之一,可增加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另外,心血管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患者也常合并焦虑。当焦虑诱发胸痛时,无论是否同时存在冠心病,常规的抗心绞痛治疗通常无效,只有通过抗焦虑治疗才可使胸痛缓解。心脏病合并惊恐发作(焦虑的一种类型)时,猝死的发生率增加。

D.抑郁:抑郁患者可表现为一些躯体症状,心血管方面的症状(如胸闷、胸痛、气短等)尤为多见。抑郁可诱发、加重心血管疾病,预测重大的心脏事件(如心肌梗死、死亡、冠脉旁路移植术或成形术等)。另外,心血管疾病又可导致或加重抑郁,高血压、心肌梗死、脑卒中、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接受心脏介入治疗或心脏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合并抑郁的比例均较高。

(3)消化系统疾病及患者的特点

1)疾病的特点

A.呈多发和高发病态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人的食谱发生了明显的改变,高脂高蛋白高热量成为消化系统疾病发病的重要原因,如胃食管反流病、非酒精性脂肪肝、急性胰腺炎等。相关的资料表明,我国大肠癌、胰腺癌等发生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急性发作多与高脂餐饮食有关。喜食腌制食品、少新鲜蔬菜和水果与胃癌的发生有关,饮食的不卫生易导致慢性胃肠炎等疾病的发生率增加。

当前社会中饮酒的人群明显增多,过度饮酒的普通人更不在少数。流行病学调查的数据显示,过度饮酒与酒精性肝病、肝硬化、急慢性胰腺炎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也与近年来酒精相关的消化性疾病的发生率增加有关。

消化系统是体内相对易于发生疾病的部位,胃炎、消化性溃疡病、肠炎、肝炎、肝硬化等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疾病。危害国人最严重的十大恶性肿瘤消化系统就占据四项:食管癌、胃癌、肝癌和大肠癌。外科急腹症中的阑尾炎、胆囊炎、胆石症、急性胰腺炎、肠梗阻等也是临床上的多发病。

B.慢性病较多:如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肠炎及慢性肝炎等都是容易反复、多年不愈的慢性病。尤其是老年人消化系统疾病的病程长,有些是在青年时期就发病,慢性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有的则是起病隐匿,症状轻微,常被忽视,只有疾病发展到十分严重的程度,或出现并发症才引起注意。消化性溃疡受饮食、情绪、休息等影响较大,常常反复发作,无痛性者较多见,当并发溃疡出血时才被确诊。

C.病情复杂诊断困难:如常见的腹痛因无其他特殊症状,虽经详细询问病史及全面体格检查,但终难确诊。目前医疗技术的发展,实验室的检验方法和诊查仪器进步,使诊断方法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仍有部分病例难以明确诊断。

尤其老年人神经反应迟钝,感受性低,患病后常缺乏典型的症状与体征。即使疾病比较严重,症状有时仍比较轻微,甚至症状与体征缺如。

D.部分慢性疾病转归差:如慢性萎缩性胃炎,可能有5%左右的癌变率;慢性肝炎特别是长期病毒携带者,有可能转为肝硬化,少数转为肝癌。因此,积极治疗各种慢性炎症是防癌控癌的重要环节。

E.地区性和季节性较强:例如胃癌在我国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地区,华南地区发病率则较低;结直肠癌和肝癌在东南沿海地区的发病率高于西北内陆地区;食管癌在福建和广东北部地区发病率最高。

另有些病有季节性,如肠道传染病(肠炎、痢疾等)多在夏季;消化性溃疡常在季节交替,一般春夏交替和秋冬交替的时候发病等。

2)患者的特点

A.忧虑:消化系统疾病多数为慢性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患者往往对自己的病情非常担忧,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情绪低落、焦虑、烦躁、紧张、恐惧等。如出现病情变化时,常需反复进行检查或多种联合用药控制病情,导致医疗费用的增加,患者又往往因为担心费用过高而自行缩短疗程或停减药物,导致病情恶化。

B.恐惧:消化系统疾病病情复杂、并发症多,有些临床表现急骤、凶险,有些需要侵入性检查或介入治疗。如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剧烈腹痛,肝硬化并发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量呕血,患者的濒死感极为严重。又如在消化系统疾病诊断和治疗中广泛应用的内镜检查和治疗技术,使很多患者有恐惧感,惧怕插镜时的恶心、窒息等不适,更担心出现出血、穿孔等可能。此外,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如胃癌、大肠癌、肝癌、胰腺癌等)的发病率较高,诊断时多为中晚期,常对患者及家庭造成巨大的精神创伤。

C.伴有心理障碍: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所面临的精神压力普遍较高,精神社会因素与一些消化性疾病有很大的关系。如炎症性肠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便秘、消化性溃疡等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病情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刺激或患者自身负面情绪的影响,导致临床治疗效果欠佳。

另外,很多消化道疾病难以确诊,相当部分的功能性疾病患者认为自己患的是器质性疾病,甚至担心患了癌症,因而反复检查或就医,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已有的临床资料显示,心理因素在很多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具有肯定的作用,心理障碍常常影响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对治疗的依从性,甚至影响患者对经治医师的信任感,严重者可引起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4)泌尿系统疾病及患者的特点

1)疾病的特点

A.病因复杂,病种多:人体泌尿系统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与尿道及有关的血管神经组成。由于大肠杆菌等细菌侵入尿路,便引发多种尿路感染,包括尿道炎、膀胱炎与肾盂肾炎等,其中尿道炎与膀胱炎称为下尿路感染,肾盂肾炎称为上尿路感染。男性生殖道包括尿道、前列腺、附睾、输精管、精囊、睾丸等,生殖感染性疾病大多是由于外部细菌的入侵感染引起的,常引起睾丸炎、附睾炎、前列腺炎、精囊炎、尿道炎等。引发感染的病原体有淋球菌、结核杆菌、病毒、支原体、沙眼衣原体、滴虫及其他非特异性致病菌,其中以支原体和衣原体引起的生殖道感染最为常见。

B.病程长,反复发作:泌尿系统感染疾病目前已经成为威胁男性健康的主要病种之一。大量临床资料显示,部分患者久治不愈,无法走出泌尿感染疾病反复发作的“怪圈”。其原因有生理因素,也有生活习惯因素和病理因素。

发生泌尿道感染后治疗不彻底,细菌未能完全杀灭便停药,残留的病菌还潜伏在泌尿系统器官中,一旦遇到劳累或身体抵抗力降低时,残留潜伏的细菌又再滋生繁殖,这是泌尿系统感染反复发作的另一种原因。泌尿系统感染者同时患有先天性畸形、梗阻、结石等,也是泌尿道感染反复发作的重要诱因。

C.盲目治疗,破坏内环境:由于泌尿感染疾病危害大,因此人们普遍存有一些恐慌心理,有的则过多考虑保护隐私,治疗上一直存在认识和行为上的偏差,不接受正规治疗,增大了后续治疗的困难;盲目购药自行治疗,迷信特效药、高价药;急于求成,“速战速决”。结果造成了细菌耐药,甚至菌群失调,破坏内环境。

2)患者的特点

A.抵触、多疑:有些疾病如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常需要激素治疗,而其最外显的副作用是外观变形,满月脸,水牛背,多处痤疮等,令很多年轻患者很难接受。尿毒症晚期的患者,因为惧怕透析而拒绝治疗。慢性肾病的长期性对患者的人格产生影响,出现敏感多疑、被动依赖、以自我为中心等种种表现。

B.焦虑、抑郁:由于肾脏病病程长、易反复等特点,有的患者在激素治疗中并发高血压、高血糖、感染等,使病情加重。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免疫抑制剂治疗后出现骨髓抑制、肝功能损害或严重感染,长期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下降,使患者出现焦虑或抑郁等负面情绪。这些情绪直接影响了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有研究显示,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受情绪应激影响,从而导致病情的变化和发展。

C.心理压力:首先是治疗经济负担沉重造成。如血液(腹膜)透析和肾移植,前者年均医疗费用约10万元,腹膜透析的年均医疗费用约8万元左右,如果出现并发症,医疗费用更加昂贵;后者除一次性器官移植动辄几十万以外,终身服用抗排异药物也价格不菲。其次是面临种种社会压力。患者要面对社会角色转变,有的被迫离开工作岗位,有的中断了学业,他们渴望回归社会而病情又不允许。此外,患者的家庭生活因此产生了必然的变化,出现了夫妻矛盾、子女问题等。第三是总体生活质量下降的压力。疾病迁延和治疗对患者的生理、心理及社会活动必然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使生活质量明显下降。慢性肾功能不全、糖尿病肾病等疾病都要求患者饮食控制,在调整过程中会出现矫枉过正或病情进展,表现为营养不良和贫血等情况,也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5)血液系统疾病及患者的特点

1)疾病的特点

A.起病隐袭、症状隐匿:由于大多数血液系统疾病病因并不十分明确,也无特异性的症状和体征,因此无法预防和避免易患因素。如白血病、淋巴瘤等疾病,它们均以皮肤黏膜出血、严重贫血、高热等症状突然发病,待明确诊断时已至疾病晚期,多数患者回顾起病初期均有程度不同的周身乏力、食欲差等症状,因其不典型而未引起患者足够的重视。

B.病因多、发病率渐增:血液病有原发和继发之分。前者大多数是先天性造血功能缺陷或骨髓成分的恶性改变;后者是其他系统的疾病如营养缺乏、代谢异常及物理化学因素等对骨髓系统造成不良反应,使血液或骨髓成分发生较明显改变。引起血液病的因素很多,诸如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遗传、免疫、污染等,都可以成为血液病发病的诱因或直接原因,由于这些原因很多是近几十年现代工业的产物,从而使血液病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可以说,血液病是一种现代病。

C.多难治、治疗费用昂贵:临床上常见的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血小板减少症、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骨骼纤维化、血友病、地中海贫血等,缺乏特效疗法,被人们称为“不治之症”。该类疾病的治疗以月或年来计算,尤其是白血病、溶血性贫血等疾病,不仅需要化疗、激素治疗,更需要反复输注红细胞、血小板等血液制品治疗,甚至骨髓移植方能解决根本问题,使得治疗费用高昂。

2)患者的特点

A.恐惧、焦虑:由于医学知识的缺乏和社会对此类疾病的观念,患者表现为焦虑紧张、惊恐不安、行为失控等恐惧心理状态。同时由于输血、化疗的呕吐、脱发等副作用以及病友的痛苦或死亡的影响等造成的心理负担,将自己陷入死神即将来临和极度恐惧状态之中。

B.抑郁、自卑:血液病尤其是恶性血液病,由于发病急、症状重、治疗时间长,患者长时间经受病痛折磨,治疗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反应,加之患者社会角色的转变,不仅损害了患者的生理健康,而且对患者的精神心理也造成了负性损伤,从而使患者产生自卑心理和抑郁情绪,出现抑郁症状

C.悲观、绝望:多数患者难以接受血液病这一诊断,但一经确诊,其心理上的支撑和期望彻底破灭,就背上了“不治之症”的思想包袱。加之治疗上沉重的经济负担,患者会产生强烈的忧伤和悲观厌世甚至绝望的心理。这一时期的患者往往拒绝接受治疗和易于发生意外事件。

(6)神经系统疾病及患者的特点

1)疾病的特点

A.发病率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体制的变化,人们社会压力和工作压力均明显加大,生活节奏逐步加快;人们生活条件改善和生活方式的转变,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高热量、高脂肪、高胆固醇饮食,应酬增多、过量饮酒、大量吸烟,缺乏体育锻炼等因素,使过早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人数显著增加,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也随之增高。

2013年世界神经医学大会主席,维也纳总医院神经医学研究所所长奥夫指出,人们患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风险在60岁以后会明显增加,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神经系统疾病正越来越成为患者、家人和社会的沉重负担。从某种意义上说,神经系统疾病不仅是医学问题,也是社会问题。目前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在世界各地区有所不同,与社会状况、居民收入水平、文化等有一定关系。

B.死亡率、致残率高:有些神经系统疾病,如脑血管疾病、癫痫、脑炎、脑膜炎等临床上常见,起病急、进展快,死亡率高、痊愈慢。神经病中慢性病占多数,往往迁延不愈,给患者的工作、生活带来很大影响,致残率很高。卫生部公布的最近一次全国死因调查结果显示,脑血管病已占死亡总数的22.45%,目前中国每年脑卒中新发病250万例,而每年死于脑卒中约有150万人,存活者中约有四分之三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

C.缺乏有效治疗措施:世界医学的进步相对于科技的飞速发展是比较慢的,脑CT扫描和磁共振成像等技术的应用使许多脑和脊髓疾病能得到迅速准确的诊断;但神经系统疾病可由多种病因引起,许多神经病病因不明,也有许多是遗传病,加之神经细胞损伤后不易再生,许多神经疾病仍无有效疗法。专家们认为,应对这一局面的重点应加强预防、早期发现与早期针对性训练和治疗,以减缓疾病的恶化速度。虽然目前对许多神经系统疾病还没有特别有效的治疗药物,但早期发现有助于相关医学研究的开展,也有利于社会提前做好准备。

2)患者的特点

A.抑郁、焦虑:患有神经系统疾病者,由于病程长,恢复慢,留有程度不同的神经功能的障碍或残疾,尤其是脑血管病的病人,由于肢体活动受限、语言功能障碍,与人交流困难。非常担心自己疾病的预后,担心给家庭、子女带来负担,因而产生焦虑、烦躁、情绪低落、缺乏兴趣等症状。有报道脑血管疾病合并抑郁症比例在33.58%。

B.恐惧:一些具有脑血管病高危因素者,由于担心自己会得脑血管疾病,而患过脑血管病的又担心会再发,因而产生一种恐惧心理。格林-巴利综合征和重症肌无力的病人,当病情严重累及呼吸肌出现呼吸肌麻痹时,也会产生明显的恐惧心理。

C.人格变化:因为患有疾病或反复发作,造成行动不便,交流障碍,势必影响与人交往;工作和学习能力下降,觉得前途渺茫,还会产生厌世之感;病人缺乏医疗保险与因经济困难等原因不能坚持长期治疗;情绪变化无常,长此以往则可能出现人格变化,情感脆弱,被动依赖,以自我为中心,敏感且多疑,朋友逐渐减少,感到孤独和失落。对这些病人除疾病治疗外,应该多沟通,并进行适当的心理治疗。如颞叶脑梗死损伤颞上回的后部,留有感觉性失语,患者能听见说话的声音,能自言自语,但不能理解他人和自己说话的含义,出现交流障碍,从而出现焦虑、情绪变化无常、敏感多疑等改变。

(7)内分泌系统及代谢性疾病及患者的特点

1)疾病的特点

A.发病率高: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居民的饮食及生活习惯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大量摄入高热量的精细食品以及久坐少动,使机体内分泌和代谢发生了变化,肥胖、糖尿病、血脂紊乱、痛风/高尿酸血症等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的患病人数成倍增加。

B.低龄化:由于环境污染以及大量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使外源性激素所致内分泌功能紊乱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比如减肥药中添加甲状腺激素而导致医源性甲亢的发生;在人工饲养的禽类及鱼类饲料中添加固醇类激素;此外,一些所谓的“保健品”中添加的各种激素也是内分泌功能异常的原因之一。

C.并发症多:由于缺乏基本的保健知识加之不良的生活方式,使大量的人群处在亚健康或疾病的亚临床期,甚至有些已在疾病期,又长期不进行健康体检,致使疾病得不到早期发现,但疾病造成的多系统损害已悄然发生,直至出现严重并发症临床表现时方来医院就诊,而此时病情已不可逆转。

2)患者的特点

A.自卑:如糖尿病患者常伴随眼底病变、心脑血管等并发症,或合并高血压、血脂紊乱等,长期治疗费用不菲,给个人及家庭带来经济负担,患者容易产生被社会遗弃的心理,从而表现出对社会的不满以及绝望情绪。有些内分泌疾病可伴随性功能异常,但患者就诊时羞于启齿而导致症状持续,可影响患者的情绪甚至夫妻关系。再如糖尿病患者在使用胰岛素治疗时,由于需要定时在餐前注射胰岛素,使患者在一些社交场合颇为尴尬,因而产生自卑感。

B.恐惧、烦躁:多数内分泌代谢性疾病需要终身治疗和定期复查。一旦告知患者这一情况后,病人常表现为慌乱、烦躁,或感到难以置信。如病人在体检中发现血糖高并诊断为糖尿病后,一些病人不愿面对,反复到不同的医院、找不同的医生看病,希望能推翻诊断。有些病人不能接受终身服药的现实,四处寻医问药,希望能发现可以“治愈”的良方,故很容易上当受骗。

C.敏感、多虑:病人一旦接受了诊断并开始治疗后,随着对所患疾病的了解,病人心理开始逐渐出现变化。如糖尿病患者对自身每一个微小变化都担心是糖尿病并发症。一些病人由于经济上的压力不愿定期随访,仅凭自己的感觉随便服点药,但同时又担心疾病进展,故经常处于矛盾的心理状态。有些疾病本身症状既有情绪激动、烦躁不安、周身乏力等,加之治疗效果会有波动,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者。有些病人由于治疗初期对药物的不适应或不良反应,易产生对医生的不信任感而拒绝治疗,如有的糖尿病病人在最初使用胰岛素时发生了较严重的低血糖反应,导致患者谈“胰岛素”色变,拒绝再用胰岛素等。

上一篇:科室工作特点 下一篇:内科沟通技巧
相关医患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