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沟通详情-医患沟通-人文与法律-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  医患沟通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人文与法律 >  医患沟通 >  医患沟通中为何不道歉
医患沟通中为何不道歉
正文

西谚有云,犯错乃人之常情(To err is human)。其实,不肯道歉也是如此。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有保护自己的防卫功能,懂得用视而不见(denial)、合理化(justification)、自欺(self-deception)等手段拒绝认错。社会越进步,越文明,死不认错的技巧就越高超。

道歉厥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华文化中的“面子”问题。“面子”不仅是一种自尊意识,它还包含着社会名誉和社会地位。“面子”一方面成就人格价值,为了不丢“面子”而奋发图强;但另一方面,害怕丢面子就很容易对他人的行为(尤其是批评)反应激烈,睚眦必报,乃至“结下梁子”。人们之所以对许多“小事”反应激烈,往往不是因为事情的本身,而是因为他们强烈地感受到有损自己的面子。学者们指出,这种过激反应出自敏感而自卑的受害者心态。所以,在面子文化里,人们在交际时都要小心翼翼,稍不注意,就会惹人不快,甚至被动地“结下梁子”。

德国的幼儿园通常会让孩子们围绕一个主题,将各种表达方式混在一起,自编自唱。这些主题多是从小就应该学会的行为规范,“Entschuldigung”(德语:对不起)就是其中之一。让孩子从小学会道歉,也学会接受道歉,通过道歉去培养同理心,正是培养正常人格的必要阶梯。

我国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先生称中华文化为“乐感文化”,有别于西方的“罪感文化”和日本的“耻感文化”。“罪感文化”启发良知,冀望通过忏悔来减轻犯罪感;“耻感文化”强调羞耻,试图用严苛的修行来安抚心灵;“乐感文化”重视现世快乐,企图借伦常生活的快乐实现超越。在“乐感文化”中,忏悔道歉没有位置,因为它们的前提是正视罪的存在。

中国文化这一特点,根源在于性善论,所谓“人皆可以为尧舜”,缺乏对人性中最深的黑暗——罪的认识与反省。我们的文化有懊悔、悔恨、悔过、悔悟、追悔莫及、悔不当初等,就是没有忏悔,没有道歉。

再说,中国文化是非宗教的,那就需要把某些人当做神化和信仰的对象,臣服于他们。换句话说,中国人缺乏精神上的独立,会向“家长”认错,却不会道歉。

上一篇:医患沟通中道歉的力量 下一篇:医患沟通中道歉学的理性研究
相关医患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