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沟通详情-医患沟通-人文与法律-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  医患沟通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人文与法律 >  医患沟通 >  医患沟通中道歉的概念
医患沟通中道歉的概念
正文

道歉,我们再熟悉不过了,但又有多少人能够把它说清楚?

查“维基百科”得其解释:“道歉,是人类社会的行为,是社交礼仪,也是做人处事的艺术。”语焉不详,着实难以令人满意。社会学家塔维切斯(Nicolas Tavuchis)指出,道歉是一种用语言来表明悔意的忏悔行为,是和谐社会和道德社会必不可少的一种行为,它不只是个人感情或心意的表现,它还是起着社会和道德作用的“言语行为”(speech act)。

首先要指出的是,在我们的语境中,“认错”和“道歉”常被混为一谈。实际上,认错和道歉是很不一样的:认错是道歉的前提,是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告诫自己不再重犯;道歉是进一步站在对方的立场,去体会对方的感受,意识到自己的言行给对方造成了伤害,因此表达愧悔之情。

错误无论大小,都会给无辜者造成伤害。严重错误造成的伤害有时是改错也无法弥补的。认错赔礼起码可以多少给受害者一些心灵安慰,化解点悲愤情绪。许多情况就是欠一句态度真诚的认错道歉的话,使矛盾激化酿成更大的悲剧。其实,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个人的一生中不知要犯多少错误。人们正是在错误中汲取了教训,通过认错知晓犯错的根源和危害,从而改正错误使自己成长进步。

知错认错,有错必改,应该是一种正确的为人处世的态度。道理谁都明白,现实却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人们往往把认错当成一件很羞耻的事,很不情愿当众认错。

如上所述,道歉是一种用言语来进行的社会行为,因此不用言语就没有道歉。但是,只用言语而没有充分承担具体责任的实际行为(说出全部真相),就只是虚伪的道歉,只是逃避责任的道歉。虚伪的道歉或表现为“假惺惺道歉”(tongue-in-cheek apology),如“对这件事我比谁都感到对不起你,但是我当时确实不知道”;或“‘如果’式道歉”(if apology),如“如果让你受委屈了,对不起”。这类道歉的当事人只是说自己不该让你有委屈的感觉,却没有承认自己做错了什么,“委屈”也许是你自己太敏感、多心、偏执的缘故。为此,许多专门研究道歉的专家都指出,别低估了一声道歉,它不仅仅是一个姿态,而且事关基本的人性,是一种起码的态度,更是对责任的一种态度。所以学者们常常把“悔意”和“承担个人责任”当做真诚道歉的两个关键要素。法学家克利费尔德(John C. Kleefeld)就提出了著名的道歉4R定义,即悔意(remorse)、责任(responsibility)、决心(resolution)和补偿(reparation)。

2001年,美国幽默作家麦考(Bruce MaCall)在《纽约时报》上发表《完美的非道歉的道歉》(The Perfect Non-apology Apology),将没有真正悔意的道歉指为“非道歉的道歉”,并对其做了细致的分析,其中包括替上司扛过或替他人掩饰真相的“形式道歉”(formalistic apology)、为躲避更大罪责的“战术性道歉”(tactical apology)、无主语道歉(“伤害已经造成,对此表示歉意”)、利用道歉作解释和表白并反驳指责和批评的“解释性道歉”(explanation apology)等。

学者们还指出,道歉的悔意越真诚,承担的责任越明确,道歉就越有效,受害者和公众也就越能接受道歉,越能宽恕和原谅道歉者。但要指出的是,即使是真诚的道歉,受害者也没有必须对道歉者予以宽恕的道德义务。受害者的宽恕是一种善意的礼物,不是道歉的等价交换物。在道歉和宽恕之间起作用的是“同情”(感同身受,empathy),真诚的悔过释放出的是心灵的痛苦和煎熬,这会触发他人的同情,给以原谅和宽恕。有的时候,虽然受害者不一定原谅,但社会和公众会欢迎和接受真诚的道歉,因为真诚的道歉和忏悔有助于人际冲突或社会矛盾的和解,有助于整个社会恢复和维持文明的道德秩序。

上一篇:如何营造有利于沟通的环境氛围的技巧总结 下一篇:医患沟通中道歉的力量
相关医患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