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沟通详情-医患沟通-人文与法律-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  医患沟通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人文与法律 >  医患沟通 >  古代医家告知内容
古代医家告知内容
正文

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瑰宝,中医汇集了当时最先进的自然科学、哲学、人文科学、医学等众多学科,是当时的集大成者。中医从一开始就非常注重疾病与自然环境、心理因素的关系,尤其注重医德医术对患者的影响以及通过沟通获得病情信息和取得患者及家属信任的重要性。在中医的发展过程中,历代医家多有阐述。现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著作和医家的论述来展示古代医家的告知内容。

(一)医德为先,仁爱仁心

明太医院医生龚廷贤在《万病回春》书中说到“医家十要”,“一存仁心,二通儒道,三精脉理,四识病原,五知运气,六明经络,七识药性,八会炮制,九莫嫉妒,十勿重利”。在这里,“存仁心”放在了首位,可见仁爱之心对于医者来讲是何等重要。最经典的是唐朝名医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卷第一?大医精诚》中的论述:“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喻昌《医门法律》:“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这些论述反映了古代医生的道德信念,即通过行医施药来实现仁爱爱人、济世救人的思想。

(二)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如何站在患者的角度和患者的心理去思考问题,我们古代的医家确实有很多精辟的论述,值得我们学习并在医疗活动中贯彻落实。明代裴一中在《言医》指出:“医何以仁术称?仁,即天之理、生之源,通物我于无间也。医以活人为心,视人之病,犹己之病。”龚廷贤在《万病回春》中严厉谴责了那些对于贵贱贫富之病人不能平等相待的医生,指出:“医乃生死所寄,责任匪轻,岂可因其贫富而为我厚薄哉?”,明代著名医家朱慧明在其《痘疹传心录》书中即点出:“医道即佛道也……业善者毫不可忽,而其要则尤当立心正大也。视人犹己,救人为念。”孙思邈:“厄来求救者……皆如至亲之想……见彼苦恼,若己有之,身心凄怆”。从这些医家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大家的高尚医德。对于每个病人,无论是贫是富,都应当作给自己看病一样,而不是于富贵用心,贫者忽略。

(三)沟通全面,问诊仔细

《灵枢?师传》中“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明?喻昌的《医门法律》中指出“古人闭户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诚以得其欢心。则问者不觉烦,病者不觉厌,庶可详求本末,而治无误也。”明代医家李中梓《医宗必读》提出所谓病人之情“动静各有欣厌,饮食各有爱憎,性好吉者危言见非,意多忧者慰安云伪;未信者忠告难行,善疑者深言则忌。此好恶之不同也。”“富者多任性而禁戒勿遵,贵者多自尊而骄恣悖理。此交际之不同也。贫者衣食不周,况乎药饵?贱者焦劳不适,怀抱可知。此调治之不同也。”这些论述告诉我们,医生应将治疗的方案、风险与效果坦率地告诉患者/家人,让患者/家人参加治疗方案的讨论,征求患者/家人的意见,由患者/家人自己决定是否接受治疗,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通过沟通,医生要了解患者的禀赋、性格、心理特征等,方能做到因势利导,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同时可以让患者了解所有的信息,并可以选择最符合自身价值观的治疗方案。

有时在沟通询问过程中要向患者家人或身边其他人了解情况,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很有帮助。明?焦竑《焦氏笔乘》引《江表志》中记载:“吴廷绍为太医令……苦脑中痛累日不减,太医令吴廷绍密诘厨人曰:‘相公平日嗜何等物?’日:‘多食山鸡、鹧鸪。’廷绍曰:‘吾得之矣。’治以甘豆汤而愈。或叩之,答曰:山鸡、鹧鸪皆食乌头、半夏,故以甘豆汤除其毒耳,闻者大服。”由这个实例可以看出,通过询问患者家人朋友,扩大信息来源,抓住治疗疾病的关键从而治愈疾病。

(四)实事求是,赢得尊重

朱丹溪成名后,仍然虚怀若谷,访师问医。一次,有位女子患痨病,骨瘦如柴,众医束手无策,已是奄奄一息了。经过朱氏治疗,病已基本痊愈,只是两边面颊上的潮红不退。朱丹溪并没有因此而马虎置之,可是再三揣摩,仍无对策。他就对患者说:“现在要请吴县的名医葛可久,用针灸治疗才会治好。”在征得患者的意见后,朱丹溪便毅然写信去请比自己年轻、名声比自己小的葛可久。葛可久一见朱氏的信,也马上赶来。经过针灸,患者脸上的红晕果然消失了。朱丹溪的这一做法,更加得到了患者及家属的尊重和敬佩。朱丹溪一代宗师尚是如此,提示我们面对自己无法处理的问题时,或者经过处理后没有起效等情况时,不应顾到自己的面子而不顾患者的病情,应为患者寻找或者推荐更好的医生。

上一篇:法律规定医疗告知内容 下一篇:中医的告知内容
相关医患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