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沟通详情-医患沟通-人文与法律-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  医患沟通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人文与法律 >  医患沟通 >  医务人员接诊初期的导入
医务人员接诊初期的导入
正文

接诊初期的导入工作是建立良好医患关系、营造轻松就诊氛围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生应当建立良好的初期导入意识,实习医生更应从实训阶段努力训练自己的接诊导入技能。导入的目的是在接诊的初期阶段,医生首先应做的是尽可能地解除医患双方的紧张和不安,营造出和谐轻松的就诊氛围。

(一)问候、自我介绍并确认患者及陪同人员

初次接诊时医护人员要主动向患者问候,如“您好”、“请坐”、“让您久等了”。目前医院普遍实行患者选医生的就诊方式,患者可以简单地从宣传栏或网络中获得医生的部分信息,但还是对医生的专业技术特点了解不够,因此,在第一次接诊时进行自我介绍,并作出必要的说明,有利于医患沟通及和谐的医患关系的建立。医生主动自我介绍,可以消除医患间的陌生感、距离感,例如:“您好,我是某某医生,请坐”。并根据患者的身份、职业、年龄等,使用恰当的称呼,而不直唤其名,不用床号代替患者姓名,合理使用社交称谓,使患者有被尊重的感觉。

有时患者是在家人或者朋友陪同下就诊的,这时,医生需要认识患者的陪同人员并明确其关系,以便更准确地称呼患者及陪同人员,减少医患之间的陌生感,更方便地进行信息采集、体格检查和诊疗过程等。有时,患者并不希望陪同人员完全了解自己疾病的相关信息,因此医生在接诊初期就需要明确,使患者的隐私得到保护,同时也会提高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度。

(二)明确患者就诊的原因和目的

医务人员必须了解患者此次就诊的需求和目的,才能正确地接诊,达到满意的接诊效果。医生主动以询问性语言,开放式的问题与患者交流,鼓励患者说出此次就诊想要解决的问题。例如:“有什么需要我帮你的吗?”“有什么不舒服的需要解决?”接诊咨询开始,不要眼睛看着其他地方或背对着患者说话;不要一边看化验单或在电脑上进行记录,一边与患者谈话;如果需要记录,停止谈话再记录信息;保证注意力不分散,不被电话和其他人干扰;对患者个体化的需求,给予积极合理的回复。让患者感受到医生对自己的重视,能够帮助自己解决疾病的问题。

(三)正确把握问诊的方向

接诊导入过程中,医生要善于引导问诊方向,使问诊过程不偏离主题。应在仔细倾听患者陈述的基础上,随时提出问题,进一步深入了解病情。如果患者言语滔滔不绝,且讲述大量与病情无关的内容,医生则应寻找恰当的时机打断,并转移到与疾病相关的陈述,注意打断的技巧,切勿伤害患者的自尊心,使整个交流过程重点突出,层次分明,掌握有助于患者疾病诊断的关键信息。

(四)准确的语言表达

在接诊的导入阶段需要简明扼要地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医疗规章制度,介绍医务人员的技术力量和先进的医疗设备,向患者介绍就诊的顺序、地点、缴费方式,对医保患者讲解其应享受的待遇等。语言表达是沟通的关键,用词的选择及语气、语调的运用都会影响表达的效果。尽量选择意义清楚、具体、简明、完整、礼貌和正确的词汇传递信息。语速要适中,表达才会清晰,过快或过慢的语速都会影响听者对内容的完全理解。力求通过语气的变化表达情感,让患者感受到亲切、温暖。

(五)恰当的非语言沟通

非语言沟通包括:静态的非语言沟通,包括容貌、衣着以及仪表;动态的非语言沟通,包括手势、眼神、姿势、表情等。医生需要仔细观察,患者的神态、表情、语言、动作等变化都是一种信息传递,尤其是在交谈中患者或亲属出现一些消极信号,医生要给予关注,并加以疏导,以免影响医患间的和谐氛围。同时医生应恰当地运用非语言信息传递自己的意思。一般情况下,患者十分关注医生所说的内容及表达的方式,即使是医生较为肯定的答案,患者仍会心存疑虑。患者不仅关注医生讲话的内容,也关注医生的语气、语调、眼神、表情等。因此,在接诊初期,恰当的非语言沟通会使医患关系更加亲近,为进一步问诊奠定良好基础。

(六)真诚表达爱心

医患关系是通过患者的健康问题联结在一起的,对患者的关爱,在接诊初期就要通过真诚、有效地沟通表现出来。当患者表达出疾病的痛苦时,医生应流露出同情与关切,并以理解相回应,使患者和家属感受到关爱,产生良性互动。

(七)不评价他人的诊疗

由于不同医疗单位的条件、设备、医疗技术水平存在差异,对疾病的认知及诊疗方案会有所不同,或在疾病的早期,症状可能不典型,诊断可能存在异议。因此,医生在接诊过程中,不应随意评价,甚至指责患者既往就诊的医院或医生,评价治疗效果,这会为医疗纠纷埋下隐患。

上一篇:医务人员接诊前的准备 下一篇:医务人员接诊初期如何搜集病史
相关医患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