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有一位患者,在多家医院检查后发现腹主动脉存在较大的动脉瘤,手术或不手术都有生命危险。病情发展难以预料,没有一家医院愿意接受患者住院手术。经过患者多方努力,终于有一家医院愿意接受患者入院手术。术前,医生的一段话让患者和家属充满希望:“你找到我就算找对人了,我用微创方法给你做手术,出血只有几十毫升,没有问题。”但是,由于意外情况,患者在术中大量出血以致死亡,家属无法接受。医生当时承诺的那段话成了患者家属投诉的焦点。最终经过第三方认定责任,医院进行了额度较高的赔偿,科室发展也因此受到很大打击。
案例分析:这个案例再一次告诉我们,患者的病情千差万别,不同的人患同一种病,接受同样的治疗,其结果也可能完全不同。医务人员不应忽视手术潜在的任何风险,在向患者告知效果估计时,应留有必要的余地,过高的承诺会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万无一失”的期望,一旦出现手术意外则造成巨大心理落差,极易引发纠纷。
患者在接受手术前,其年龄、身体状况、重要脏器功能及原有慢性病控制情况,都会给治疗带来不同结果。换句话说,因为个体差异的存在,每一患者都有潜在的风险,需要医务人员在术前谨慎进行综合评价,合理施治。同时,通过术前谈话,将潜在的风险尤其是个体情况的不利因素告知对方,会体现出对医学科学的尊重和医务人员工作的严谨性。
随着社会逐步进入老龄化,高龄、伴随多种基础慢性病的老年患者越来越常见,对于中老年人术前基础性慢性病的忽视,会给麻醉及手术带来意想不到的风险,医生的忽视让家属是感到“平安无事”,等同于一种无言的承诺,而医生对于手术预后的大包大揽,更是对让患者一方形成很高的期望值。特别是对于辗转多家医院未能得到有效治疗的患者,医务人员必须加倍小心,这部分患者往往病情复杂、手术治疗难度大,潜在风险高、预后差。当我们接收患者住院,决定为他实施手术的时候,需要想清楚:我们有什么高明之处?能否在保证患者生命安全的同时帮助他摆脱疾病的痛苦?对手术的成功有多大的把握?有没有可能出现意外情况?
医务人员对患者的诊治,既是挽救生命、恢复健康的过程,也是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宣教和指导过程,两个方面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第一,在救治危重患者的过程中,医务人员占据着主导地位,因为患者的生命和安全掌握在我们手上,患者家属心里有很高的期望,他们并不知道医务人员需要承担的风险,也不知道可能存在的不良预后。想要缩小医患之间信息不对等的差距,应注意做好沟通,告知病情,用周密的诊疗方案让患者一方了解医务人员所尽的努力。应充分告知诊疗过程存在的风险和可能的预后,合理引导患者和家属的期望值。第二,例如在临床上遇到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很可能会通过介入治疗的方式挽救其生命,而随后的治疗过程是漫长的,作为医务人员我们比患者更加明白:这一类患者要想得到长期稳定的健康身体状态,就必须形成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并长期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冠脉支架更具重要意义。怎样引导患者遵从医嘱,坚持药物治疗以及采取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医务人员的责任。而在其中,医务人员高超的劝服技巧,无疑将发挥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