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有一天,急诊收治了一位23岁男性,患者看上去年轻、体格强壮,陪同他就诊的朋友说患者右腿膝盖受伤,经过诊所的医生扎针灸放血治疗一周还是不见好转,关节红肿疼痛,近三天开始高烧,现在人也不清醒了。接诊的医生发现患者不仅仅是右腿膝盖有问题,而是整条腿都是肿胀的,膝盖部位尤其明显。进行血常规检测的同时,血管外科医生被请过来会诊,认为患者下肢有可能存在血栓。立即进行辅助检查后,果然发现患者的下肢血管存在血栓。于是,血管外科很快冒着风险进行了取栓手术,然而术后患者病情危重,转入重症监护病房抢救数日,医务人员最终没能挽救他年轻的生命。患者家属对这样的结果无法接受,不能理解为什么北京的大医院救不了一个年轻的小伙子。而血管外科的医务人员认为救治很及时,医疗上不存在问题,医患双方很快起了纠纷。随后的第三方司法鉴定和医院专家委员会的讨论发现了同样的问题,即患者接受取栓手术前已经进入全身重症感染后的休克状态,各重要脏器功能不佳,末梢血白细胞数量达到正常数值的三倍。经过综合分析,专家判断患者下肢的血栓很可能是重症感染后形成的菌栓。患者如此危险的全身重症感染状况并未引起血管外科医务人员的重视,治疗上没有使用强有力的抗菌素进行有效治疗,治疗过程中也没有注意对重要脏器功能的保护,而是把注意力放在手术上,最终患者因没能及早得到有针对性的治疗,加之手术的打击,病情每况愈下,逐渐出现多个脏器的功能衰竭而死亡。
案例分析:长期从事某个专业的工作容易限制医务人员的思维,医务人员专注于自身的专业并没有错,但是疾病是复杂的,诊疗过程中需要放宽视野,及时发现患者身上表现出来的每一个与病情相关的异常信息,尤其是对急危重症患者,需要仔细评价其全身状况,究其生命体征和指标变化的根本原因,而不能只看到患者身上与自己专业相关的疾病,不能做“井底之蛙”。
通常,年轻的医务人员因经验不足,更容易就事论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忽视患者的全身状况。从质量与安全的角度考虑,急诊科的医务人员必须具备全面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发现异常信号的敏感性,学会利用其他科室和专业的资源,相互支持,全面评估重症患者,以确定科学合理的诊治方案。另外,急诊区域需要职能部门的管理者多巡视,多关注,协调解决问题,例如组织多科室会诊,必要时调动全院力量支持急诊危重患者的抢救,最大限度挽救患者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