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沟通详情-医患沟通-人文与法律-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  医患沟通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人文与法律 >  医患沟通 >  医务人员应具备的医患沟通能力:建立信任,引导依从
医务人员应具备的医患沟通能力:建立信任,引导依从
正文

向患者或其家属告知病情,可能是医务人员遇到的最困难的交流任务。其中的困难程度与医务人员和患者及家属对疾病严重性的感知不同相关。现实工作中,对于一个无症状的患者而言,血压已经达到230/135mmHg而没有自觉症状,不能体会其中的潜在风险,但医生却会对此感到很不安;而对于一个父亲死于糖尿病或者母亲因此而失明的人而言,糖尿病的诊断会令患者比医生更加焦虑和不安。可见,医患双方对疾病理解的角度不同,会造成双方的感受和反应迥异。

对于患者而言,那些来自医务人员的、需要患者改变生活方式的建议往往是患者不愿听到的。因为这意味着自己未来的生活需要每天服用3~4次降压药,甚至更多的药物,这让很多患者难以接受。

那么,如何让患者理解病情、接受治疗以及做出健康生活方式的改变,成为医务人员病情告知的重要内容,其实病情告知本身就是解释问题和教育患者的过程。医务人员如何通过病情告知,争取患者对医疗方案的理解和接受,进而积极地配合,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关键前提。合理分析病情,有针对性地表达预期,会让患者感觉到医学的科学性与权威性,同时建立起对医生的信任,提高对医嘱的依从性。

老年人的骨关节疾病很常见,也很容易让接诊医生产生“看病疲劳”,即见病不当病,忽视患者的感受,医务人员觉得没什么,而患者却觉得是“漠视”,此时,共情的表达也许会有很大帮助。

案例:骨科的一位主任医师接诊了一位87岁的老爷爷,老人一周来一直因为腰腿疼痛、不能像以前一样方便出行而苦恼。医生耐心地听着老人诉苦,不时通过言语和点头表达着同情,并告诉老人,这是人体机能退化的自然规律,是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经历的痛苦,但是并非无药可治。接下来,又跟老人分析了施行手术与保守治疗的利与弊。最终,老人接受了保守治疗的建议,配合适当的药物来缓解症状。一周后老人的症状大为改善,维持着日常的基本活动,复诊时高兴地向前次接诊的医生汇报情况,并特意送来亲手写满了两页纸的表扬信,赞扬医生能够体察患者的心情,耐心帮助一位老人解除痛苦。

上一篇:医务人员应具备的医患沟通能力:不以善小而不为 下一篇:如何传达坏消息案例
相关医患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