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2014年某日,某癌症患者手持20厘米的砍刀进入某医院,先后砍伤1名医务人员和2名护士,5分钟后被民警制服。据介绍,该患者患有淋巴癌,70余岁。这名患者过去一个月因左下肢水肿住了两次院,第一次不愿配合检查要求出院,第二次做活检提示肿瘤腹腔转移可能。此后,患者在住院期间有要跳楼自杀的冲动行为,但被两位医务人员救了下来。医务人员已告知他可行化疗、放疗等治疗,但均遭拒绝。后患者解释原因是自己经济条件差,觉得在医院即便花大量的费用仍旧治不好病,会加重儿女的经济负担。
案例分析:恶性肿瘤患者均会出现焦虑情绪。此案例主要特点有:第一,该患者经济状况差,担心治病花钱,成为家庭的负担,而深感内疚,这是导致焦虑的主要原因;第二,患者知道真实病情后,认知反应产生“我患了不治之症”、“癌症等于死亡”等认识,内心感到非常恐惧;第三,放化疗副作用大,治疗只能带来痛苦,不能痊愈,也是患者产生焦虑的原因之一。
一个肿瘤患者,当其知道自己所患疾病时,无异于晴天霹雳,出现焦虑、恐惧等心理比较常见,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的患者,其心理反应会更复杂、更极端。作为医务工作者,我们要以自己的真诚、爱心和职业道德观,理解关心他们,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给予其心理、生理的支持,特别是心理上的及时疏导,能够帮助患者理清头绪,化解心中的忧郁,正确地认识疾病,回归理性,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实施治疗。
医务人员应该做好恶性肿瘤患者的入院指导工作。首先,需要了解其经济状况,根据经济状况和患者要求安排合适的病房。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医院及科室环境,主管医务人员、责任护士及医疗制度;其次,医务人员应该以热情诚恳的态度、亲切柔和的语言来接待患者,使其尽快熟悉医院环境,消除陌生感,产生安全感;第三,医务人员应该给患者正性的情感支持,减轻其焦虑情绪;第四,应做好健康教育和卫生宣教,利用座谈会、发放健康小册子等形式,在护理过程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有关肿瘤方面的知识,对于不便沟通的患者,可让其家属参加,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指导他们学会对心理障碍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第五,应该尽量为患者节约经费开支,在做到适度检查、合理用药的前提下,减少其大型检查项目,尽最大可能把患者的检查、治疗的时间安排好,减少其住院天数。
患者在就医期间,心理上会出现无助感和依赖感,希望时时处处受到他人的照顾和关注,对医务人员的言行异常关注,并会产生猜测心理。一旦医务人员因工作量大一时无暇照顾或因病情需要优先照顾其他危重患者,就觉得自己受到了冷落和不公平待遇,产生悲伤、委屈甚至愤怒的情绪。重大疾病或怀疑为重大疾病未确诊的患者,在等待确诊和治疗期间,常有心烦、失眠、抑郁、焦虑、情绪紧张等精神心理症状。患者在这种应激状态下,对医务人员的医疗技术和服务态度会产生很苛刻的要求,对正常诊疗过程中的等待、检查缺乏耐心,对医务人员提出的配合事项要求有抵触和愤怒情绪。患者会对病痛减轻的愿望极其强烈,对身心的不舒适程度耐受力差。患者对疾病的无可奈何、不知所措和愤怒情绪很容易从疾病转向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