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沟通详情-医患沟通-人文与法律-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  医患沟通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人文与法律 >  医患沟通 >  患者病情突然变化时医务人员应该关注患方情绪变化案例
患者病情突然变化时医务人员应该关注患方情绪变化案例
正文

案例:某日,某三甲医院急诊科陈医生(女)值班时,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在家属的陪伴下前来就诊。经过问诊,陈医生获知,老太太此前已在医院住了一个星期,当日早上刚出院。当晚病情复发,所以再次来检查。那位老太太患有多种疾病,此前经过一个星期的治疗后病情有所好转,但医院分析认为,患者有主动脉夹层,这种病例病情严重,死亡率很高,为此,医院告知患者家属要做进一步检查。但家属放弃了,并同意办了出院手续。当晚患者来了后,陈医生的学生先就患者情况开了一系列常规检查。但在此过程中患者病情迅速恶化,学生不知如何是好。陈医生当时正在查看患者此前的就诊情况,知道情况后,就立刻赶了过去,实施抢救。但是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抢救,患者还是去世了。于是患者家属就开始骂骂咧咧,陈医生还来不及反应,一个女家属就开始对她一阵拳打脚踢。

案例分析:针对此案,患方家属心理变化情况应该为四个层面。首先,患者是一位70岁老太太,在家属的陪同下就诊。就是常人说:“走着来医院的”。其次,急诊医务人员人数太少,首先接诊的是陈医生的学生,患者家属心生疑虑,认为接诊医生年龄太轻,经验少,在接诊之初已经心生不快。第三,患者病情突然发生变化,其学生过去后,发现自己对目前病情变化无法应对。医患矛盾再次加深。最后,通过一个多小时的抢救,患者还是去世了,也就是“躺着出去了”。于是医患纠纷彻底爆发。

由于医院是全民福利的观念根深蒂固,公众对医院服务的认同感与支持率低,急诊患者尤其如此。急诊患者在就医时的消费与在其他场合消费时的心态大不一样。患者和家属到医院往往伴随的是痛苦和紧张不安的心理过程,情绪大多处于一种应激状态。同时,急诊医务人员超负荷的工作状态和疾病变化的复杂性等客观因素,使医护人员心理高度紧张和身体疲乏,无暇与急诊患者沟通病情。加之医院的技术水平和条件与患者的期望值往往有偏差,公众社会期望值高、支持率低,导致许多医护人员心理紧张和疲劳长期蓄积。这种长期高压状态使医护人员精神耗竭,服务质量退化。由此而产生的负性因素均可加重患者及家属的负面情绪,甚至造成恶意伤医事件。

医务人员应该积极察觉患方的负面情绪,并帮助其排解,这可能就会最大程度地避免伤医事件的发生。第一,医务人员在抢救进行的同时,应及时与家属就患者的病情进行深入细致的沟通,及时反馈病情变化、抢救情况和预后转归;第二,对于那些情绪激动的家属,应设法稳定他们的情绪,纠正其不良认知,疏导其焦虑心理,最大限度地为患者减轻痛苦;第三,患者家属不良情绪加重时,应该请保卫处工作人员到场,对医务人员进行保护,对就医环境进行维护。

上一篇:患病可能引发不良情绪,应及时发现患者的精神心理问题案例 下一篇:患者对治疗效果心理预期过高时医务人员应该关注患方情绪变化案例
相关医患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