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男性患者,28岁,某私企职员,未婚。主诉闻及刺激性气味后出现咳嗽、喘息,不能平卧,支气管激发试验为阳性,有家族史,结合病史,诊断为:支气管哮喘。入院后经积极解痉平喘、祛痰等治疗4天无明显缓解,呼吸困难反而加重,出现大汗淋漓并有窒息表现。经治医师要求立即转呼吸重症监护室,进行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治疗,家属对此非常不理解,怀疑医生治疗错误,要求给予合理解释,并不愿转入呼吸重症监护室,要求继续药物救治。听诊喉中的痰鸣音,患者口腔中涌出的暗红色泡沫痰液,心电监护显示血氧76%(动脉血氧正常值为98%)。医生立刻把他的头搬向一侧,同时叫护士准备洗痰,推来抢救车,此时,她父亲却突然冲上来推开医务人员,嘴里嚷嚷着:你凭什么动他,他都这样了。医务人员急忙解释,他这样很容易因为误吸痰液导致窒息,这是为了帮他把痰液引出来,可他的父亲却听不进去,坚持不准搬动患者,并要求护士进行吸痰,于是护士只好照办。而他的父亲却一直站在旁边,不仅不愿意在门口等候,反而开始辱骂医务人员。刚刚吸痰才3秒,他的血氧就掉到40%,血压也掉到78/43mmHg。赶紧停止吸痰,注射呼吸兴奋剂。但是多次用药后,患者的血压、血氧仍然呈进行性下降。他的父亲更加激动了,大喊:“这些数字都在下降,你赶紧给我救他”“今天要是他死了,我也弄死你”突然,他一把抓住医务人员的衣领,“我要抽死你,你弄死了我的儿子!”医务人员说:“现在就我一个医生,你儿子现在只有转呼吸重症监护室才有希望,等我转完病人,你再弄死我吧。”同时告知患者的母亲支气管哮喘及难治性支气管哮喘的类型、原因、特点、治疗方法、可能的治疗效果等重要信息,指出哮喘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须经气管插管将黏液栓清除,使气道恢复通畅,才能达到抢救的效果。母亲了解这一病情,以及严重性后,同意转入呼吸重症监护室。结果一周后患者顺利撤机,拔管并出院。此后定期来医院复查,病情基本稳定。
患者的家属看到慢性病患者急性发作时,会丧失理智,行为冲动过激,此时医生管床医师和护士,与情绪稳定的家属进行了谈话,并且注意书写谈话记录,给予患者果断的治疗。在患者病情好转时,深入浅出地给他讲解支气管哮喘的发生、发展及其转归,告诉他虽然支气管哮喘目前还不能治愈,但是已有很多药物可以控制其病情的发展,只要定期复查,及时用药,以及合适的自我保健,完全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学习、工作;平时查房的时候,及时向他讲解哮喘的保健常识,既往哮喘病人成功的治疗范例,以及目前对于支气管哮喘的治疗进展,打消她的顾虑,树立治疗疾病的信心;此外,还请一些心情开朗、乐于助人的住院病人,讲讲他们患病之后是如何对待自己的病情,以及如何与家人、朋友相处的。通过这些措施,病人心中的困惑逐渐解除,心情也逐渐开朗,积极配合治疗。
哮喘病人入院之后,医生首先有一个问诊的过程,通过问诊不仅仅是要采集到病人的病史,同时还要多听听病人的想法,听听他们自己对疾病的看法,对医院、对医生有没有特殊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尽量通过短暂的接触,建立起病人对医生的信任感,这种信任感会对今后的治疗产生非常积极的作用。病人对医生职业权威的信任是医患关系建立并保持和谐的重要基础,世界上可能没有任何一种关系,如同病人对医生,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与一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建立起信任和密切的关系。前述病人是一个支气管哮喘病人,病人自己也是初次发病,之前一直是把自己当做“健康人”看待,生病之后才发现支气管哮喘治疗的艰巨,病情严重,自己也对治疗失去了信心。这时,由于及时的抢救及与患者家属沟通的正确,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所以医生不但要有责任心、同情心和爱心,还要有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敏锐的眼光和果断的决心,更需要有丰厚的人文知识、良好的语言艺术,善于理解病人的语言、心情和痛苦。医患沟通是一门艺术,医务人员举止是否得体、规范和文明,直接影响病人对他们的印象和评价,直接关系到医患之间的人际亲和力。因此,在医疗工作中,医务人员要做到情绪饱满热情、举止端庄稳重、着装要整洁得体、动作轻盈敏捷,做事沉着冷静、心绪平衡,时刻以镇定自若的形象出现在病人面前,让病人产生一种依靠感和安全感。这样,病人在就医时,紧张的心理就可以得到舒缓,会更加敬重和信任医务人员,有利于对疾病的治疗和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