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人概要
患儿婷婷,女,5岁。父母均是农民,靠种地打工维生,家庭并不富裕。在婷婷4岁那年不幸得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型),在当地医院治疗一个疗程好转后出院。出院后的婷婷像健康的孩子一样,能跑能跳、能玩能闹,家里逐渐不相信孩子是得了白血病,因此未再入院继续巩固治疗。三个月后,孩子身上又出现了瘀斑,这时家里才慌了神,急忙将孩子送到上级医院治疗。入院后,医生马上对婷婷进行血常规、骨穿、融合基因等相关检查,确定为急性早幼粒白血病复发。在医院里婷婷接受了正规的诱导、巩固治疗,骨穿检查时均显示完全缓解,但融合基因一直为阳性。在治疗四个月后,家长突然发现孩子的右眼凸出,经头部磁共振检查后发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二)患儿家长的心理活动
在初次入院时,家长对于自己的孩子得了白血病并不完全相信,总觉得厄运不会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特别是在看到孩子出院后完全健健康康,看不出一点得绝症的样子。正是因为存在这种侥幸心理,另外,也是由于家长都是农民,文化水平不高,对疾病认识不够,没有充分意识到疾病的严重性,以至于延误了孩子的入院时间,使得白血病复发。当家长被告知孩子确实得了白血病,而且已经复发一次时,感到非常的痛苦和悔恨,觉得是自己耽误了孩子的治疗。尤其是在孩子确诊为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后,这种痛苦和悔恨的心情更是达到了顶峰。
(三)良好沟通的效果
针对婷婷的情况,主任与家长展开了一次深入的沟通,详细地介绍了这种病的临床特点,并结合目前的诊断结果,分析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同时评估了婷婷的预后。郑重地告知了家长,婷婷的情况非常不好,以后长期生存的可能性非常小,而且发生了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不能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只能靠大剂量的化疗和频繁的腰椎穿刺来控制疾病的进展,孩子会因为化疗和腰椎穿刺的副作用而非常痛苦,但如果不积极治疗,婷婷的生命将危在旦夕。面对满脸愁容的家长,主任也鼓励其坚持下去,虽然婷婷的预后较差,治愈的难度较大,但我们仍不能放弃与病魔抗争的信心,只有不放弃,才会有希望,我们要用顽强的毅力坚持下去。并嘱咐家长在面对孩子时一定要乐观,不能让孩子丧失信心,只有孩子最亲近的人才能给予她力量。在与主任沟通后,婷婷的父母终于坚定了继续治疗的决心,表示一定会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
在开始治疗后,医生在每天查房时都会鼓励婷婷,告诉她一定会好起来的,好了以后就可以出院,去和小朋友们玩,去上学;护士在给婷婷打针时,也会夸赞她今天真精神,真漂亮,病房里没有比婷婷更勇敢的孩子了。带着愉快的心情,婷婷每天都非常乐意接受治疗。为了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需要密集的腰椎穿刺注射化疗药物,做完腰椎穿刺后要平躺6个小时,婷婷觉得难受极了,每次做腰椎穿刺前都会哭闹一番。为了减少婷婷的痛苦,医生都会选择在婷婷快要睡觉前来做腰椎穿刺,每次做之前还会跟婷婷说,我们离成功又近了一步,就要胜利了,我们婷婷马上就要健健康康出院了,只有像我们婷婷这么勇敢的孩子才能打倒病魔。经过医护人员和家长坚持不懈的努力,婷婷的疾病终于得到了控制,正一步步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从这个病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良好的医患沟通在医疗活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效的沟通需注意以下几点:①向家属交代病情时,需实事求是,不夸大,不隐瞒。对患重病的儿童家长,要突出介绍疾病的严重性,以及不及时有效治疗的后果,让家长认识到即使现在孩子看起来好像很健康,但实际上是问题是十分严重的。在介绍病情时,要有理有据,让家属彻底放弃侥幸的心理,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治疗工作中来。②医护人员在工作中要充满爱心。对待患儿一视同仁,不能因为孩子和家长穿戴、相貌而产生歧视,也不要因为患儿哭闹表露出不耐烦的情绪。孩子都是敏感而脆弱的,一旦对医护人员产生抵触心理,将很难再改变。③在孩子们面前要尽量避免流露出消极情绪。现在的孩子都十分聪明而敏感,甚至会从只言片语中猜测出自己的病情。因此,医务人员不仅要自己在面对孩子时保持微笑,也要告诉家长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悲观消极的情绪。④高超的医疗水平和熟练的操作技术是获得家长及患儿信任的根本。医护人员只有凭借精湛的医术才能真正征服患儿及家属,让他们愿意把自己的健康和生命交托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