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针对患方的医学与健康教育
(1)需要告诉患者和亲属的医学知识:
临床上如明确诊断者,应告诉患者及其亲属有关该疾病的发病机制和原因、临床特点、治疗药物和方案、疗程等,可使患者及家属对该病的诊断、治疗有一个较为系统、准确的认识,这有助于患者及亲属能积极配合经治医师的治疗,增强对医师的信任感,提高治疗的依从性以及治疗效果。消化性溃疡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常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胃溃疡必须与溃疡型胃癌相鉴别,常需要内镜下取组织行病理检查才能确定诊断,一般治疗6~8周后需要内镜复查;如有呕血/黑便、呕吐隔夜宿食、腹痛性质改变等临床表现时,应及时来医院就诊等。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疾病,临床上如疑及或诊断本病,应详细、如实告诉患者家属有关本病的发生机制、临床特点、诊断方法、治疗方案以及疗程长、易复发等特点,让患者理解长期、规则用药的必要性,同时也要注意帮助患者树立与疾病斗争的信心,以便患者能理解、配合,治疗过程中应注意定期的门诊随访和内镜复查,要在经治医师的指导下用药等。这些相关疾病的知识介绍,可使患者及亲属能理解、配合治疗,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复发风险。
(2)需要告诉患者及亲属的健康知识:
有关疾病的健康知识介绍以及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对消化系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精神紧张、心理障碍或生活紊乱可诱发或加重疾病,乐观心态有助于疾病治疗或避免反复发作。经治医师可给予患者必要的精神心理疏导,教育患者劳逸结合、合理安排作息生活。肥胖患者应减轻体重,注意清淡饮食。有些药物包括中药本身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医师要注意提醒患者为何用药、如何规范用药,不可信所谓“偏方”。吸烟对消化道疾病有肯定的影响,如胃食管反流病、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炎症性肠病等,医师要嘱咐患者戒烟。饮酒尤其是酗酒与肝硬化、脂肪肝、急性或慢性胰腺炎有密切关系,也影响一些消化道疾病的治疗效果,医生一定要告知患者戒酒的必要性。
2.适度告知患方治疗中的风险
消化系统疾病中常有各种临床急症,如消化道大出血、重症急性胰腺炎、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等具有较高的医疗风险。因此,临床医师要根据每一位患者的具体情况,针对该疾病的特点,充分告知病情的风险程度。如对于肝硬化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的患者,医师要充分告知其病情危重,随时可能出现病情恶化,乃至死亡,以便使患者及亲属对任何可能的病情变化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再如炎症性肠病的患者活动期常应用硫唑嘌呤等免疫抑制剂治疗,应详细告知疾病本身的复杂性和治疗风险,告知治疗疗程的规范性、用药的必要性以及可能的副作用,以便使患者亲属能有足够的思想准备积极配合相应的治疗。内镜检查与治疗是消化系统疾病诊治中的重要方法,操作前应当充分告知该内镜检查或治疗的必要性、具体的操作过程、操作中或操作结束后可能出现的不适或并发症,也要清楚地表达如一旦出现并发症可采取的应急措施,从而使患者及亲属明白,经治医师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已有充分准备,从而使患者及亲属能积极配合检查或治疗。
3.给予患方治疗方案的知情选择
消化系统疾病常用的治疗方法有内科药物治疗、外科手术、影像介入或内镜下治疗等。如一位患者结肠镜检查发现一个约1.5cm左右的腺瘤,病理证实是绒毛状腺瘤,其治疗方法可以是内镜下切除或手术切除治疗。内镜下切除包括高频电圈套切除、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等,此时经治医师应充分告知患者及家属各种治疗方案的利弊,尤其是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或风险,如内镜下治疗的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如有癌变可能追加手术治疗等,手术切除则存在创伤比较大的风险,以便使患者及家属在充分理解并知情的基础上作出自愿选择。再者,同样是一位胃癌患者,可能因病期不同、转移与否,甚至患者原有的身体状况或基础疾病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如手术、内镜下治疗、新辅助化疗、辅助化疗、对症支持治疗等。作为经治医师有责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充分告知可采用的治疗方案以及各自的利弊,在取得患者或家属书面的知情同意签字后方可实施相应治疗。
4.引导患者和亲属配合治疗
在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过程中,患者及亲属对疾病的理解程度往往直接影响该疾病的治疗疗效或预后。因此,经治医师应根据患者年龄、文化程度、理解能力,针对具体疾病,选择通俗易懂的语言,充分告知患者及亲属相关疾病的知识和治疗方法,以取得患者及亲属的理解和信任感,从而引导患者和亲属配合治疗。另外,任何治疗均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和风险,医师要如实告知患者该疾病可采用的治疗方案,尤其是要告知患者亲属一旦出现并发症或副作用,医师可采取的应急措施等,也可以应用以往成功治疗过的病例进行介绍,以便使患者及亲属认识到经治医师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从而配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