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针对患方的医学与健康教育
呼吸疾病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其发生、发展常与外部环境变化有关,如慢阻肺、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等。积极有效的医学和健康知识教育,对防范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和反复发作至关重要。
(1)需要告诉患方的医学知识:
如支气管哮喘确诊后,即应告知患者及家属该病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某些发作甚至是致命的。因此患者应遵从医嘱,规律长期坚持吸入糖皮质激素,以控制气道炎症,降低气道高反应性,并随身携带急救缓解药物备用;告知患者疗程可能长达数年;告知长期治疗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吸入是安全的;告知药物减量与撤出计划和方法;告知哮喘尽管难以根治,但只要长期规律用药即可控制,以增强患者治疗的信心及依从性。
如肺结核诊断后,患者及亲属十分关心病情的严重程度、治疗方法、不良反应、疗效、疗程以及传染性等。此时,经治医师应耐心地讲解抗结核治疗的方案组成,每种药物的副作用及发生的概率,告知一旦发生不良反应需及时就诊,即使没有主观症状,也应定时每1~2个月门诊随访胸片及肝肾功,以保证疗效和安全。告知患者必须足量、规律、足疗程(至少半年)服药直至彻底治愈,以免复发或出现耐药。
如肺癌,确诊后应首先与亲属沟通,告知所属分期、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案、可能的预后及治疗费用,并与亲属协商是否告知患者及告知方式,如需要告知,一定要注意语言委婉,并在告知后多给予患者关怀和鼓励,帮助其树立与癌症作斗争的勇气和信心。
(2)需要告诉患方的健康知识:
要戒烟,并避免吸入二手烟;对燃烧生物燃料及烹调产生的烟雾或油烟,要有良好的排风系统;避免吸入有毒有害及PM2.5严重超标的气体。从事粉尘工作者,要注意职业防护;支气管哮喘患者,要注意识别和防范过敏原,必要时出门戴口罩,要正确使用药物吸入装置;对于慢阻肺患者需要告知家庭氧疗的方法和持续性低流量吸氧的原则;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患者要加强身体锻炼,注意随天气冷暖变化加减衣服,避免受凉,生活要有规律;痰菌阳性肺结核患者要避免传染他人,注意开窗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痰要消毒处理;咯血的患者要知道如何避免咯血窒息。
2.适度告知患方治疗中的风险
呼吸系统急危重症及疑难病例占相当比例,如支气管扩张大咯血、张力性气胸、哮喘极重度发作、高危肺栓塞、急性呼吸衰竭等病死率均高,虽经积极救治,仍可能随时出现病情的恶化,乃至死亡。医生应将这些高危风险尽早向患者及家属作充分告知,以使其对任何可能的病情变化和死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某些呼吸系统疾病至今未有治愈办法。如慢阻肺虽经规范治疗,肺功能仍可进行性下降;晚期肺癌虽经规范化放化疗,中位生存期也仅一年左右;特发性肺纤维化尚无特效药物。这些疾病进展至终末期,除肺移植外,别无其他有效的治愈办法。经治医师应将这些疾病特点、风险和预后向患者及亲属交代,使其有心理准备,避免因未达到过高治疗期望值而引发纠纷。
呼吸科的一些治疗在获益同时也可能对患者构成威胁。如肺癌化疗可能导致严重的骨髓抑制;抗结核药物可能导致严重的肝肾损害,支气管内肿瘤消融治疗可能诱发大咯血窒息和气道穿孔等。在治疗前应充分告知治疗的必要性、预期疗效、可能的并发症及风险,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时详细告知预防和应急处置预案,以增强对医生的信任度及对治疗的信心。
3.给予患者治疗方案的知情选择
和其他系统疾病一样,呼吸系统的同一疾病可能有不同的治疗方案。如对肺癌患者,可供选择者包括手术切除、内镜下消融、化疗、放疗、分子靶向治疗等,具体选择何种治疗方案应视患者基础情况、组织病理类型、生物标志、分期、患者意愿及费用不同而定。又如支气管扩张咯血,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人工气腹、支气管动脉栓塞、手术以及内镜下止血等,选择何种方案亦应视患者身体条件、咯血量、病灶部位及范围不同而异。医生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方充分说明可采用的治疗方案及其利弊,包括疗效、毒副作用、费用等,由患方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自愿选择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方可实施。
4.引导患者和亲属配合治疗
在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过程中,患者及其亲属的态度对疗效和预后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医师有责任做好他们的心理疏导工作,引导他们积极地配合治疗,战胜疾病。许多诸如慢阻肺、支气管哮喘、肺间质纤维化等疾病,漫长的病程、反复的急性加重、长期的药物治疗、沉重的经济负担使得患者及其亲属身心疲惫,有时难免产生放弃治疗的打算。针对这类病人,医师要多体谅、宽慰病人,用身边成功治疗的病例及患者本身的进步来鼓励他们,充分调动其治疗的积极性,也可用反面例子中的教训来告诉他们如不正确治疗疾病进一步发展的危害,从而达到教育病人不要放弃,坚持治疗,争取最好结果的目的。同时也要鼓励亲属配合医护人员一起治疗和照顾好病人,家属的关怀和不放弃是对患者最大的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