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某,男性,38岁,在IT公司工作,育有一对7岁的双胞胎儿子,平时经常加班,工作压力很大,家庭日常开销的经济压力也很大。4年前体检发现高血压,因为无头晕不适症状而没重视,直到半年前一次连续加班后突然头痛而到附近的医院急诊求诊,测血压200/110mmHg,医生将他留院观察了一天,反复叮嘱他一定要正规按时服用降压药物,并且要定期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检查或来院复诊。此后他每日晨起按照医嘱服用两片降压药物,血压能控制到正常范围,每个月到某三甲医院门诊复诊取一个月的降压药。但是最近公司很忙,他顾不上到医院复诊,也因为没觉得难受,药也就停了两周。
今天黄某终于可以抽出时间又到门诊来看病,门诊李医生测血压175/105mmHg。
李医生问:您今天血压可是挺高了,今天降压药吃了吗?几点吃的?
黄某答:工作太忙没时间到医院来,家里的降压药吃完了,所以就停了两个星期药,今天实在头胀难受得厉害,没办法,就又来医院了。
李医生说:您今天觉得头胀就来医院了是对的,有什么不舒服就应该尽快到医院来看。我知道您工作忙,但是这样随意停药可不行,高血压必须经常监测,每天按时服药,定期到医生这里来复查。
黄某说:我家里没有血压计没法量血压,工作忙没时间来医院,而且您这大医院挂号还很难,没药了可不就断顿了呗。
李医生说:这个不难解决,您买一台电子血压计放在家里,每天出门前自己量一下血压并记录下来。如果现在的降压药控制血压很稳定,就没有必要每次取药都到大医院来排队,可以到社区医院取药。您下次再到我们这里看病的时候,把自己量血压的记录也带来,我们会根据您的血压记录情况调整用药。我还是要跟您强调,降压药可千万不能随便停,既不利于控制血压,也容易导致血压波动,血压控制不好,又可能影响工作。您说是不是?
黄某一听,觉得甚有道理,能解决自己的问题,欣然接受了李医生的提议。李医生又说:工作再忙,也别忘记吃药,可以让家人监督您。
【问题】
1. 上述案例中的患者病情再次反复,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2. 在医疗行为中应加强哪些环节,可以避免患者出现上述案例中的病情反复?
3. 上述案例中值得肯定和推广的医疗行为有哪些?
4. 患者教育活动还可以增加哪些形式与内容,使效果更好?
【解析】
1. 黄某平时治疗都是正确的,因此效果很好,但由于工作忙未能坚持规律用药,导致病情反复。
2. 高血压作为慢性循环系统疾病,很难彻底根治,治疗需要长期规律用药,虽然医生已经嘱咐患者定期门诊随诊,但患者因工作繁忙及症状消失未遵从。这里存在患者对疾病本质认识不足和重视不够的原因,同时也显现了留观出院时医生对其宣教的强调不够。所以医生在患者出院时或者门诊患者离诊时必须向患者交代清楚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如出现什么样的情况要及时来诊、用药注意哪些问题、复诊间隔时间等),对一些明显表现出对疾病“轻描淡写、掉以轻心”的患者,应着重强调。另外,医生在随访医患沟通中需要特别注意多数患者的共同情况,就是患者通常以主观的、可以感受到的症状判断疾病情况,往往不重视无不适情况时的随诊和复查。因此,对患者出院时的宣教不仅要包括疾病如何治疗,对疾病发生的相关知识、疾病发展或急性加重的相关危险因素也应具体阐述。
3. 上述案例中,医生首先对患者的及时就诊给予肯定,同时也指出了他随意停药的错误,实现了使患者重视疾病状态监测的作用;应用“共情”表示对患者工作忙的理解,并且积极为患者提出既能确保血压监测又较为便捷的方法,这样很容易获得患者的信任,从而达成共识和产生很好的治疗依从性。
4. 黄某工作忙、压力大,医生还应该从“全人”理念出发,更加深入地和黄某探讨如何解决精神压力和经济压力对血压控制的影响,给予一些饮食起居、运动和放松方面的指导;或邀请黄先生的家属共同参与,使家属分担一些他的压力,理解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一些特殊的生理心理需求,以便黄某积极配合治疗。
【知识点】
沟通技巧和医学伦理原则在随访医患沟通中的运用
1. 探究患者认知技巧 慢性疾病患者出院后需要规律随访和长期管理。遇到以症状判断疾病状态的患者,应多花时间深入了解其对疾病的认知,以便“对症下药”,应用提问、澄清、重复、强调等沟通技巧告知患者出院后注意事项,如按时服药、化验监测、定期复诊等并引起患者对疾病监测的重视。
2.“全人”理念运用 对于慢性疾病患者,精神、心理、家庭、工作等都对患者依从性和疾病的治疗效果产生重要影响。既要重视疾病知识的健康教育,传达正确的科学知识和生活观念,还要深入沟通,解决患者心理和情绪等方面的问题。
3. 全科就医模式 促进患者社区就医概念的形成。
4. 随访沟通技巧 观察患者的疾病和心理变化,倾听他们各方面的感受,肯定和鼓励他们配合治疗以及采取积极的生活工作态度,同时也要明确指出他们的错误想法和做法,帮助他们排解疑问和心理纠结,建立正确的生活方式和治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