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儿童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 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儿童先天性非发绀型肺动脉瓣狭窄,行直视肺动脉瓣膜切开术或(和)右室流出道疏通术,年龄在1~18岁的患者。
(二) 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 心血管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病史 轻度狭窄可无症状,中重度狭窄出现活动受限、气促、易疲劳甚至猝死。
2.体征 肺动脉区听诊可闻及收缩期杂音。
3.辅助检查 心电图、胸部X线片、超声心动图等。
(三) 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心血管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年)。
直视肺动脉瓣膜切开术或(和)右心室流出道疏通术。
(四) 标准住院日
为10~14天。
(五) 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儿童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疾病编码。
2.有手术适应证,无禁忌证。
3.无发绀,超声心动图显示无心房水平右向左分流。
4.当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 术前准备(术前评估)
术前准备1~3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 血常规、尿常规。
(2) 肝功能、肾功能、血型、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筛查。
(3) 心电图、胸部X线片、超声心电图。
(4) 血压、经皮血氧饱和度。
2.根据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如便常规、心肌酶、24小时动态心电图、肺功能检查、血气分析、心脏增强CT等。
(七) 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可使用二代头孢类抗生素,术前0.5~1小时静脉注射。
(八) 手术日
手术日一般在入院3~6天。
1.麻醉方式 全身麻醉。
2.手术植入物 胸骨固定钢丝等。
3.术中用药 麻醉常规用药。
4.输血及血液制品 视术中情况而定。
(九) 术后住院恢复
术后住院恢复≤9天。
1.基本治疗方案
(1) 机械通气(24小时内)。
(2) 24小时心电监护。
(3) 止血(24小时内)。
(4) 改善心功能:米力农,β受体阻滞剂。
(5) 抗菌药物使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国卫办医发〔2015〕43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可使用二代头孢类抗生素,如使用头孢呋辛钠,儿童平均一天剂量为60mg/kg,严重感染可用到100mg/kg,分3~4次给予。肾功能不全患者按照肌酐清除率制订给药方案:肌酐清除率> 20ml/min者,每天3次,每次0.75~1.5g;肌酐清除率10~20ml/min患者,每次0.75g,一天2次;肌酐清除率< 10ml/min患者,每次0.75g,一天1次。如出现术后感染,可结合药敏结果选择抗菌药物。
(6) 氧疗(鼻导管或面罩),雾化吸入。
2.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 心电图、胸部X线片、超声心动图。
(十) 出院标准
1.体温正常,创口愈合良好。
2.发绀、气促改善或消失,经皮氧饱和度90%以上,心脏杂音减轻。
3.胸部X线片、超声心动图提示无胸腔、心包积液,跨瓣压差、心房水平及三尖瓣反流程度明显减轻,心电图无心律失常。
(十一) 变异及原因分析
1.存在除肺动脉狭窄的其他并发症,需要处理干预。
2.患儿入院时已发生严重的肺部感染、心功能不良,需积极对症治疗和检查,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增加住院费用等。
3.其他患者方面的原因等。
二、 肺动脉瓣狭窄临床路径表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