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规范详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临床指南 > 癫痫的中医诊断与治疗
癫痫的中医诊断与治疗
正文

癫痫(epilepsy)俗称“羊角风”或“羊癫风”。中医对其临床发作时的表现描述较多,表现为发作性运动、感觉、自主神经、意识及精神障碍等。对于病因的论述比较宏观,分为先天性因素和后天性因素,病机概括为心、肝、脾、肺、肾五脏气血失调,阴阳失衡,气逆痰涌,火炎风动,蒙蔽心窍,导致突然的发作性神志异常改变。对癫痫的诊断,主要是根据癫痫的病程划分了发作期、休止期与恢复期三个阶段,再根据各期表现有虚实寒热的辨证,用于指导临床治疗。现代医学对癫痫的临床类型划分和诊断细致入微,是由于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的需要,与之不同,中医药的治疗强调整体调节,强调补虚祛实,着重病机的分析,因此,临床诊断方面沿用传统的内容,没有太大变化。

中医药抗癫痫的治疗历史悠久,有许多常用方剂和中药传承下来,是人用经验的实践总结,非常宝贵。虽然一些抗癫痫中药具有毒性,但是随着中医药领域用药安全的规范化管理不断完善,有毒中药在处方剂量上严格限制,控制了中药肝肾损伤的发生,除特殊体质外,用药基本是安全的。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社会上一些不规范的医疗机构,利用西药控制癫痫发作的优势,在中药配方中掺入西药,由于不能精准把握抗癫痫西药剂量,发生过毒副作用案例,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损害了中医药治疗癫痫的声誉,在药品监督管理局等相关部门和医疗机构质量管理的当下,相信这种行为会得到有效控制。

二十一世纪是循证医学的时代,本章就中医药抗癫痫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集成传统经验、循证证据、现代名老中医经验的内容进行了呈现,希望为广大抗癫痫医务工作者提供中医药治疗的参考。

 癫痫的中医诊断与分期

一、中医诊断

1.定义

癫痫属于中医学的“痫病”范畴。又称“痫证”“癫痫”“羊痫风”。癫痫是指脏腑受伤,神机受累,元神失控所致,以突然意识丧失,发则仆倒,不省人事,两目上视,口吐涎沫,四肢抽搐,或口中怪叫,移时苏醒,一如常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发作性疾病。

2.病因

病机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分为先天性因素和后天性因素两方面,而且强调“七情”为患。先天性因素又称作“胎痫”,意为胎中带来的,如大脑发育不全,脏腑功能先天不足、遗传等;《素问》有云:“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癫痫”,《活幼心书·痫证》进一步说明“胎痫者,因未产前,或母食酸咸过多,或为七情所伤,致伤胎气”,说明情志及胎产失常是先天致病的主要因素。后天因素包含许多,如七情失调,饮食不洁,劳累过度,或精神刺激,或继发于其他脑部疾病。肝、肾、脾亏虚是本病主要病理基础,由此而产生之风阳、痰火、血瘀是本病的病理因素。

二、中医辨证分期

1.发作期

癫痫发作期的病机主要是脏气不平,营卫逆乱,逆气所生,是“气”功能的紊乱。中医认为,人体内诸气各有其正常的运行规律。如元气,行三焦通道分布全身,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经气,行经络之内;卫气行于脉之外;营气行于脉之中;胃气、肺气下行;脾气上升;肝气舒发;肾气潜藏等。若这些气反其道而行之,就可能导致逆气上巅犯脑,迷闭脑窍,引动肝风。脑为逆气所犯,则必生眩晕或跌仆。脑受迷闭而神昏目瞑,引动肝风则抽搐。

2.休止期

是指癫痫停止发作阶段,因病情轻重而异。轻者休止期数月甚至逾年,重者休止期数日甚至按小时或分秒计算。休止期仅仅是逆气暂时消散,但由于痰、热、积、瘀、虫、惊等病因未除,而脏腑、经络、气血的功能未恢复,随时有再次发作的可能。

3.恢复期

也称缓解期,此期指癫痫停止发作三年以上。这个时期将会出现三种情况:一是致病因素已除,脏腑、经络、气血功能正常,逆气不再产生,癫痫痊愈。二是致病因素已除,脏腑、经络、气血功能尚处于恢复之中,此时期若无特殊原因,一般也不会再犯病;若突受惊恐或其他精神刺激,感染时疫瘟毒,颅脑受伤,饮食不洁,过劳或月经初潮等,又可能破坏脏腑、经络、气血的平衡,产生逆气,使癫痫复发。三是病因虽除,脏腑、经络、气血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已经不可能恢复,其中主要是脑神受蒙,脾肾两亏。

 癫痫的中医药治疗

癫痫的中医药治疗原则是发作期以祛邪、开窍醒神为主,恢复期和休止期以祛邪补虚为主。祛邪宜以豁痰息风、开窍定痫法为主;补虚宜以健脾化痰,补益肝肾,养心安神法为主。治疗方法丰富多样,一般内治与外治结合,灵活多变,如药物、针灸、按摩、心理调适、饮食调理等措施,往往根据病情选用几种方法配合应用。

一、中医药治疗方法

1.发作期

(1)阳痫

主症:病发前多有眩晕,头胀痛,胸闷乏力,喜伸欠等先兆症状,或无明显症状,旋即仆倒,不省人事,面色潮红、紫红,继之转为青紫或苍白,口唇青紫,牙关紧闭,两目上视,项背强直,四肢抽搐,口吐涎沫,或喉中痰鸣,或发怪叫声,甚则二便自遗。移时苏醒,除感疲乏、头痛外,一如常人,舌质红,苔多白腻或黄腻,脉弦数或滑。

治法:急以开窍醒神,继以泻热涤痰息风。

方剂:黄连解毒汤合定痫丸加减。

药物:黄连15g,黄芩9g,黄柏12g,栀子15g,贝母9g,胆南星12g,半夏9g,茯苓15g,橘皮15g,生姜6g,天麻15g,全蝎6g,僵蚕9g,琥珀1.5g,石菖蒲12g,远志15g,甘草6g。

煎服法:急煎,顿服。

(2)阴痫

主症:发作时面色晦暗青灰而黄,手足清冷,双眼半开半合,昏愤,僵卧,拘急,或抽搐发作,口吐涎沫,一般口不啼叫,或声音微小。也有仅见呆木无知,不闻不见,不动不语;或动作中断,手中物件落地;或头突然向前倾下,又迅速抬起;或二目上吊数秒及至数分钟恢复,病发后对上述症状全然无知。多一日频作十数次或数十次。醒后周身疲乏,或如常人,舌质淡,苔白腻,脉多沉细或沉迟。

治法:息风涤痰,定痫开窍。

方剂: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涤痰汤加减。

药物:半夏9g,胆南星6g,橘红9g,茯苓15g,白术15g,党参30g,天麻15g,全蝎9g,蜈蚣3条,远志6g,石菖蒲9g。

煎服法:急煎,顿服。

(3)脱证

主症:持续不省人事,频频抽搐。偏阳衰者:伴面色苍白,汗出肢冷,鼻鼾息微,脉微欲绝;偏阴竭者:伴面红身热,躁动不安,息粗痰鸣,呕吐频频。

抢救治疗:有痰热者,立即灌服安宫牛黄丸,偏阳衰者,加用参附注射液静推或静滴;偏阴竭者,加用清开灵或参麦注射液静滴。抽搐严重者,灌服紫雪丹;喉中痰声沥沥者,用竹沥膏开水化溶后灌服。

2.恢复期

(1)痰火扰神证

主症:急躁易怒,心烦失眠,咳痰不爽,口苦咽干,便秘尿黄,甚则彻夜难眠,目赤,舌红,苔黄腻,脉多沉滑而数。

治法:清泻肝火,化痰宁神。

方剂:当归龙荟丸加减。

药物:龙胆草9g,青黛1.5g(冲),大黄12g,黄连12g,黄芩15g,黄柏9g,栀子15g,木香6g,当归12g,茯苓15g,半夏9g,橘红12g。

煎服法:每日一剂,水煎服。

(2)风痰闭阻证

主症:发病前多有眩晕,胸闷,乏力,痰多,心情不悦,舌质红,苔白腻,脉滑有力。

治法:涤痰息风,镇痫开窍。

方剂:定痫丸加减。

药物:天麻15g,全蝎9g,蜈蚣3条,半夏9g,胆南星6g,橘红9g,石菖蒲12g,琥珀1.5g(冲),远志10g,茯苓15g,丹参9g,麦冬12g,姜汁15g,炙甘草9g。

煎服法:每日一剂,水煎服。

3.休止期

(1)心脾两虚证

主症:反复发痫不愈,神疲乏力,心悸失眠,面色苍白,体瘦,纳呆,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细。

治法:补益心脾为主。

方剂:归脾汤加减。

药物:黄芪30g,党参15g,白术12g,茯苓15g,炙甘草9g,酸枣仁20g,木香12g,何首乌20g,当归12g,远志6g,煎服法:每日一剂,水煎服。

(2)肝肾阴虚证

主症:痫病频作,神思恍惚,面色晦暗,头晕目眩,两目干涩,耳轮焦枯不泽,健忘失眠,腰膝酸软,大便干燥,舌红苔薄黄,脉沉细而教。

治法:滋养肝肾为主。

方剂:大补元煎加减。

药物:党参15g,熟地黄20g,枸杞子15g,山药15g,当归12g,山茱萸15g,杜仲15g,龟板 20g(先煎),鳖甲20g(先煎)。

煎服法:每日一剂,水煎服。

4.中成药治疗

(1)发作期用药:

根据痰、热、风、火等不同病机,可以辨证选用礞石滚痰丸、医痫丸、紫雪丹、安宫牛黄丸、牛黄清心丸等药物。脱证可酌情选用参麦注射液、参附注射液;阳痫可选用清开灵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等。

(2)缓解期用药:

根据心脾两虚和肝肾阴虚等不同病机,可以辨证选用柏子养心丸、归脾丸、六味地黄丸等药物。

二、中医外治方法

(一)针灸治疗

1.发作期

取穴:百会、风府、大椎、后溪、腰奇。

配穴:若正在发作或昏迷者加人中、十宣、涌泉;牙关紧闭加下关、颊车;夜间发作加照海;白天发作加申脉,小发作可配内关、神门、神庭;局限性发作,配合谷、太冲、阳陵泉、三阴交;精神运动性发作,配间使、神门、丰隆、巨阙和中脘。

方法:根据病情酌情选用4~5个穴,正在发作时用强刺激法,发作过后每日或隔日一次,亦可配合使用电针治疗。

2.休止期和恢复期

(1)体针

虚证取穴:神门、内关、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太溪、中脘、巨阙。

实证取穴:风府、大椎、鸠尾、丰隆、太冲。

配穴:发作频繁后神情倦怠加气海,用灸法。智力减退、表情呆滞加肾俞、关元均用灸法。

方法:每次治疗,酌情选用4~5个穴,巨阙、鸠尾用平刺浅刺。

(2)艾灸

取穴:大椎、肾俞、足三里、丰隆、间使、腰奇。

方法:每次选用1~2个穴,采用化脓灸法,隔30日灸治一次,4次一个疗程,以上各穴可交替使用。

(3)电针

虚证取穴:神门、内关、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太溪、中脘、巨阙。

实证取穴:风府、大椎、鸠尾、丰隆、太冲。

方法:选择1~2组穴位,接通电针仪,用脉冲电刺激20~30分钟,隔日一次,10次一疗程。

(4)头针

部位:根据临床表现和EEG检查,找到异常放电的“兴奋灶”来确定其病变发生的具体部位或区域(额、顶、枕、颞)。

方法:根据确定的异常放电部位或区域进行针刺,用捻针手法,大幅快速捻转。隔日一次,30次为一疗程。每疗程后休息5~7日再进行第2个疗程的治疗。

(二)按摩

发作期急则治标,豁痰顺气为主;可用手指按压四关(双合谷、太冲)、人中、少商、十宣及足𧿹𧿹趾、中趾、小趾侧旁敏感点,最后按压二风门、承浆,发作休止期以治本为主,健脾化痰、补益肝肾、养心安神,可用手指揉按中府、中脘、关元,重压三阴交、公孙、足三里、肺俞、心俞,并结合辨证选择有关穴位加减。

常用外治法还包括埋线、灸治、揿针、耳穴压豆、穴位注射、熏洗、割治、拔罐等,可以酌情应用。

 中医药治疗癫痫的循证证据

一、基于循证证据的临床研究进展

1.癫痫证候研究的循证证据

中医证候是指导临床治疗的关键环节,也是保证疗效的基础。近年来有学者通过文献研究从病因、病机、证候要素及方证等不同角度,提取并整理了癫痫的常见证候类型,为其证型规范化提供了循证证据。

癫痫中医常见证型比较多,对1977—2013年癫痫证候分布的文献分析发现共计37个,其中风痰闭阻、肝风内动、痰瘀阻络、痰火扰神、痰蒙心神、肝肾阴虚证为主要证型;涉及风淫、火热、痰凝、血瘀、气滞、水湿、惊证、阴虚、气虚、血虚、阳虚等11个病机要素和肝、肾、心、脾、胃5个脏腑病位。在对1996—2016年难治性癫痫的中医证候要素的一项研究中,发现其病位包括肝、神、心、脾、肾、经络/脑络;病性包括痰、火、气滞、血虚、气虚、血瘀、动风、闭、阴虚、精亏,病位中肝的出现频率为第一位;病性中在发作期以风为主要表现;说明难治性癫痫,因实动风多于因虚生风。对其证型归纳,虚证包含肝肾阴虚、肝血亏虚、肾虚精亏、脾肾气虚、脾阴不足、心脾两虚共6证型;实证包含肝风内动、风痰闭窍、风痰瘀阻、痰瘀闭阻、痰火扰神、痰气郁滞、肝郁痰热、瘀阻脑络、气滞血瘀共9种证型,其中主要涉及风、痰、瘀、火、郁、气滞6种证素的相兼为证。癫痫涉及病理因素复杂,主要为痰,常与火热、气虚、血瘀、动风和窍闭相互为病,病位在肝。由此可见,风痰、肝风、痰瘀、痰火、肝肾阴虚证是比较公认的核心证候及关键要素。

2.抗癫痫中药研究的循证证据

近年来对抗癫痫中药应用规律的研究,多见以古籍文献、现代文献为研究资料,应用描述性分析、数据挖掘等方法,分析并总结常用中药及其配伍,对临床治疗有一定指导价值。

对1977—2013年文献中方药分布规律分析,发现涉及方剂308首,成方69首,以祛痰剂、补益剂、和解剂、理血剂、清热剂、治风剂为主。共涉及中药251味20大类,以补虚、平肝息风、化痰止咳平喘、活血化瘀、安神、理气、清热药为主。常见药物有胆南星、石菖蒲、全蝎、天麻、僵蚕、茯苓、郁金、朱砂、钩藤、甘草、远志、天竺黄、白芍、蜈蚣、琥珀、半夏、地龙、陈皮、丹参、青礞石等。在《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癫痫方剂有532首方剂,共895味中药,使用频次在前25位的中药依次分别为:甘草、人参、朱砂、大黄、麝香、黄芩、远志、防风、茯神、牛黄、当归、半夏、天麻、黄连、雄黄、茯苓、白术、石膏、龙齿、石菖蒲、全蝎、细辛、麻黄、白附子、钩藤。对《中华医典》文献库中难治性癫痫的组方用药规律分析,发现药物频次前5位的分别是人参、半夏、胆南星、远志、朱砂,且非常重视虫类药、矿物类药使用。可见,癫痫用药规律中重视肝风、痰、瘀的因素,脏腑辨证时兼顾肝、心、脾三脏,为临床治疗癫痫提供选方用药的思路及依据。

3.针灸治疗癫痫研究的循证证据

在针灸治疗癫痫方面,近年来对其取穴规律研究颇多,对1990—2013年针灸治疗癫痫的现代文献发现取穴以督脉穴和背俞穴为主,多用大椎、百会、人中、风府、筋缩、心俞、肝俞、内关、鸿尾、太冲、丰隆等穴,方法分别有穴位埋线、毫针针刺与电针法。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治疗癫痫的选穴规律及核心穴对,使用频率最高的前个五腧穴为大椎、百会、丰隆、腰奇、鸠尾,频率最高的经脉为督脉、膀胱经、胃经、任脉,常用的特定穴为交会穴、络穴、背俞穴。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支持度最高的为大椎-心俞-丰隆,通过聚类分析可得到14个聚类群,这些关联群和聚类群可以视作核心穴对,辨证配穴加减运用。如肾气不足可选用关元-气海-腰俞,瘀血阻络可选用合谷-太冲-三阴交并配膈俞-血海,督脉选穴可用命门-哑门-腰阳关和脊中-至阳-身柱,头皮针可选用枕上正中线-额中线-癫痫区-舞蹈震颤区-运动区,为临床和科研提供重要参考。对2006—2016年针刺治疗癫痫“同功穴”的配伍规律分析显示,主要为百会、足三里、丰隆、太冲、合谷,其所属经脉主要为督脉、足三阳经,提示多分布在下肢部和头颈项部,重视局部取穴和远道取穴相配合。

现代临床中穴位埋线疗法比较常用,最常用的穴位有丰隆、筋缩、大椎、腰奇、心俞、鸠尾等,应用频次最高的经脉为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为穴位埋线治疗癫痫的临床选穴提供循证依据。

4.中医药治疗癫痫的疗效评价

研究中医药治疗癫痫的研究中,最多见的是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载中药治疗,用于提高疗效,特别是在难治性癫痫或儿童癫痫中,较多地应用中医药配合西药治疗。

中医药治疗癫痫的系统评价发现,中西医结合在治疗脑外伤后癫痫、小儿癫痫、脑卒中后癫痫、难治性癫痫、癫痫持续状态以及未分类的癫痫方面疗效均优于单纯西药治疗,且在提高癫痫疗效和改善脑电图方面具有优势。抗癫痫中药大多缓效,作用持续时间较长,疗效稳定可靠,毒副作用相对较少。在儿童癫痫的临床研究中,息风止痉法最常用,多项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显示其临床疗效优于常规西药;中医药治疗成人癫痫的系统评价显示,辨证论治、经方加减、中成药联合西药组,疗效明显高于单纯西药组,具体在提高总有效率、改善症状积分及脑电图变化方面优势明显,且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另外,有研究提示针刺联合中药优于中药治疗,针刺联合西药优于西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临床上针刺治疗癫痫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虽然现有许多系统评价显示中医药和针灸治疗癫痫,在减少发作次数、延缓发病时间、减轻症状等方面疗效肯定,但是仍然需要更多的经过科学设计的大样本多中心临床研究证据支持,以进一步验证中医药的应用价值。

二、基于名老中医经验的方案推荐

本节内容总结了近代全国中医临床学家治疗癫痫的经验,选择了有一定的临床研究证据支持的8位国医大师或者全国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方进行推荐,作为对中医古籍或者教科书中癫痫治疗方案的补充。

1.名老中医应用中医药治疗癫痫的方案推荐

(1)周仲瑛教授治疗癫痫方药推荐

方剂名称:癫痫方

方剂组成:天麻10g,钩藤15g,白蒺藜10g,全蝎5g,广地龙10g,炙僵蚕10g,胆南星10g,法半夏10g,川芎 10g,郁金 10g,丹参12g,白薇 15g,石菖蒲10g,牡蛎 30g(先煎),生石决明30g(先煎),生地12g,知母10g,麦冬10g。

适应证:各种类型癫痫的发作期和休止期均可应用。

研究证据:本方剂由《医学心悟》的定痫丸、《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的天麻钩藤饮、《宣明论方》的大川芎丸、《温病全书》的菖蒲郁金汤等加减化裁形成,经过临床70年的经验总结为专方。

(2)余瀛鳌教授治疗癫痫方药推荐

方剂名称:癫痫通治方

方剂组成:牡蛎(先煎)30g,郁金10g,龙齿(先煎)24g,白矾(先煎)3g,胆南星6g,桃仁10g,丹参16g,苦杏仁10g,竹茹10g,陈皮6g,儿童用药根据其年龄体质量酌减。

适应证:各种类型癫痫,中医辨证为实证。

研究证据:方剂来源于60余年经验总结,以并以门诊243份病历,累计1 219诊次为基础,结合数据挖掘方法总结形成。通过小样本数据(20例,计120诊次)得到强直痉挛型癫痫患者服用该方3个月和6个月的总有效率均为80%(P<0.01,P<0.01),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服中药3个月平均发作频次与服中药前3个月平均发作频次比较,具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Z=-2.616,P<0.01),服中药4~6个月平均发作频次与服中药前3个月平均发作频次比较,统计学具有显著差异(Z=-3.059,P<0.01),提示该方可以减少患者发作频次,且均未见不良反应。

(3)林夏泉教授治疗癫痫方药推荐

方剂名称:除痫散(益脑安胶囊)

方剂组成:天麻72g、全蝎60g、当归150g、炙甘草60g、胆南星21g。

服用方法:共为细末,重者日服3次,轻者服2次,每次3g,开水送服。

适应证:原发性癫痫、颞叶癫痫。

研究证据:林夏泉教授传承人刘茂才教授在林老“除痫散”基础上,加化瘀涤痰药物,制成院内制剂益脑安胶囊,在广东省中医院临床治疗癫痫10多年。对57例西医治疗不理想的患者在加用益脑安胶囊治疗后效果优于单纯西药治疗组;益脑安胶囊联合抗癫痫发作药治疗,在提高颞叶癫痫病灶切除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减少癫痫发作次数及改善脑电图变化方面,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单纯抗癫痫发作药治疗,无药物副作用或不良事件,提示益脑安胶囊的联合治疗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4)张士卿教授治疗癫痫方药推荐

方剂名称:平痫冲剂

方剂组成:天麻10g、石菖蒲10g、郁金10g、代赭石10g、胆南星10g、丹参10g、僵蚕10g、白芍10g。

适应证:儿童癫痫。

研究证据:2004—2007年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医儿科门诊62例,平痫汤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连服28日为1个疗程,停药3~5日,开始第2个疗程治疗。服药后以每3个疗程为单位计算癫痫发作次数,服药6个疗程后开始作为疗效判断起始点,服药2年后总结临床疗效。总有效率达71.0%,其中完全控制率为17.7%,显效率为30.6%,有效率为22.6%,整个治疗过程未出现不良反应。

(5)王松龄教授治疗癫痫方药推荐

药物名称:平痫胶囊

药物组成:天麻12g、钩藤20g、僵蚕20g、全蝎8g、蜈蚣2条、蝉蜕12g、地龙10g、海马6g、胆南星10g、磁石15g、琥珀8g、石膏16g、滑石20g、石菖蒲9g、远志9g、白豆蔻6g、沉香6g、薄荷根10g、人参8g、紫河车10g、当归10g、川芎8g、白马蹄12g、柿霜30g。

药物制法:钩藤、蝉蜕、磁石、生石膏、滑石、石菖蒲、远志、沉香加水共煎3次,浓缩为清膏,烘干,与余药共粉碎过120目筛,装0号胶囊。

服用方法:每次3粒,每日3次,于三餐时面汤送服。

适应证:难治性癫痫。

研究证据: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观察治疗癫痫104例,试验组口服平痫胶囊,对照组口服苯妥英钠,2个月为1个疗程,连用治疗1~3个疗程。两组服药期间均停用其他抗癫痫的中西药物。两组综合疗效比较,试验组52例,总有效率为90.36%,对照组52例,总有效率为55.76%。经统计学处理,组间疗效差异有显著性(P<0.01)。试验治疗后脑电图总有效率为71.14%;对照组经治疗后脑电图总有效率为37.45%。经统计学处理,u=3.44,P<0.01,说明试验组脑电图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试验组在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副作用,其中27例患者治疗前后的肝肾功能检查均在正常范围。仅个别患者稍有便溏,但不影响继续服药。对照组发生肝损害4例。

2.名老中医针灸治疗癫痫方案推荐

(1)田从豁教授治疗癫痫的方案推荐:

田从豁教授认为癫痫虚实夹杂,以风、火、痰、瘀、惊为主要病因,导致督脉功能失常,元神失守,脑髓失衡;并确定通督调神的治疗原则,以大椎、陶道、长强为经验穴,配合具体辨证选穴治疗。主张疾病分期治疗,发作期醒神开窍,间歇期通督调神。

穴位配伍:百会风府督脉

刺法与注意事项:成人多选用1~1.5寸毫针,百会采用丛刺法,风府进针不超过1寸,其他督脉穴位从大椎穴处开始进针,将针刺入皮下棘突上方,进而沿督脉循行向上平刺进针1.5寸,将针尖刺入棘间韧带中,至硬脊膜效果最好,患者有强烈的针感。若患者为儿童,则选用1寸毫针,针刺深度稍浅。此外,癫痫为顽疾,邪气入深,留针时间长则效果更佳,每个患者应留针1小时。但对于临床表现为小发作或儿童患者,则留针时间不超过0.5小时或不留针。在针灸治疗的同时配合中药效果更佳。

研究证据:指导思想、选穴及针法来源于60余年临床经验总结,田从豁教授治疗癫痫在减轻其发作的频率和症状、减少抗癫痫发作药的用量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吴旭教授治疗小儿癫痫方案:

吴旭教授治疗小儿癫痫擅于从痰论治,通过针刺和温灸来化痰息风,从而达到安神、平阴阳的目的。吴老传承“澄江针灸学派”,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强调疗效的关键为“守神”和“治神”,在儿童针灸时,常嘱患儿家属哄患儿呈睡眠状态或静息状态,呈闭目“养神”之意。

穴位配伍:四神针四关穴足三里

刺法与注意事项:常选用艾灸,取穴足三里(双侧),采取温针法治疗小儿癫痫,而四神针是治疗神志疾病的经验效穴,选取头部或督脉附近验穴来达“通督”的作用。开“四关穴”“通达阴阳跷脉”是以“平阴阳”为目的。重视因人制宜,不同癫痫患者病情轻重缓急不同,需辨证论治,针刺取穴可随症加减。且认为起居调摄、家庭防护在癫痫的预防中至关重要。

研究证据:在吴旭教授门诊的抗癫痫治疗中,针灸疗法的介入能明显减少抗癫痫发作药的剂量和毒副作用以及患者癫痫发作的频率。典型验案显示:每周针刺3次,3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10次后,发作次数明显减少,3个月基本未再发作,并逐渐停抗癫痫发作药,继续针灸治疗1年未再发作。

(3)刘开运教授“特色小儿推拿”方案推荐:

刘开运教授的“刘开运特色小儿推拿”作为湖南湘西武陵山区域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医疗技术之一和我国小儿推拿流派主要代表之一,其以特色鲜明的“五经”推法及奇特的疗效是湘西地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推拿处方来源:临床治疗经验总结

手法部位:小儿推拿核心是“推五经”,是指五个腧穴,从拇指至小指的螺纹面分别称脾经、肝经、心经、肺经、肾经。推拿手法强调开门、关门之意。开门程序:开天门、推坎宫、推太阳、掐总筋、分阴阳,关门程序:拿按肩井,将开窍、关窍列为常规穴。

研究证据:通过典型病案分析发现患儿推拿1个疗程后意识状态清楚,发作频率明显减少,症状基本得以控制,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随访未复发。且患儿家属容易接受,是一种无毒副作用的中医特色疗法,具有一定推广价值。

另外,近10年间中医药治疗癫痫的循证医学证据及治疗方案推荐均有进展,并于2017年形成并发布了《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小儿癫痫(修订)》,提出小儿癫痫诊疗指南的范围、术语和定义、诊断、辨证、治疗、预防和调护,供中医儿科行业使用,为中医药研究和治疗癫痫提供了一定指导。

参考文献

[1]肖瑶,李振光,王净净,等.基于文献研究的难治性癫痫中医证候要素分布[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8(12):1416-1420.

[2]赵艳青,滕晶.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癫痫的组方用药规律分析[J].中医药信息,2015,32(3):91-93.

[3]田茸,何乐,陈浩方,等.基于Canopy算法层次聚类对癫痫古方用药规律的研究分析[J].时珍国医国药,2016,27(11):2872-5872.

[4]尹莲君,薛道金,黄涛,等.难治性癫痫的中医用药规律研究[J].广东药科大学学报,2020,36(3):431-435.

[5]王坤,唐纯志,田小婷,等.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治疗癫痫病的选穴规律[J].辽宁中医杂志,2018,45(10):2017-2021.

[6]齐城成,章新友,仵倚,等.穴位埋线法治疗癫痫病疗效的Meta分析[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28(2):32-35.

[7]吴立群,蒋海琳,王富春.基于现代文献针刺治疗癫痫的同功穴规律分析[J].辽宁中医杂志,2018,45(9):1953-1956.

[8]张媛,聂莉媛,张青,等.中医药治疗癫痫的系统评价[J].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16,31(12):5266-5270.

[9]聂莉媛,张青,王潇慧,等.中医药治疗成人癫痫的系统评价[J].中国中医急症,2015,24(4):569-617.

[10]邓博文,罗晓舟,唐纯志,等.针刺治疗癫痫有效性的Meta分析[J].针刺研究,2018,43(4):263-268.

[11]李柳,叶放,夏飞,等.周仲瑛从风痰辨治癫痫的临证思路与经验[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1,27(2):314-317.

[12]张妮楠,周洪伟,林睿凡,等.基于临床诊疗数据的余瀛鳌先生治疗癫痫的通治方分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0,26(24):96-102.

[13]华荣,黄燕,刘茂才,等.岭南名医林夏泉养血熄风、涤痰定痫法辨治癫痫的临床经验[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3(1):118-120..

[14]高旅,刘丽娜,史正刚,等.张士卿教授治疗小儿癫痫经验探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20,12(6):473-476.

[15]秦程高,张社峰,王伟民.王松龄教授治疗难治性癫痫经验.中医研究,2016,29(6):39-41.

[16]王松龄,刘剑,吕建设.“平痫散”治疗癫痫52例[J].中医研究,1995,8(2):41-43

[17]王蕊,朱远,赵宏.田从豁病证结合治疗癫痫经验[J].中医杂志,2015,56(21):1817-1825.

[18]阮韦韦,鲍超,李彦彩,等.吴旭教授从痰论治小儿癫痫的临床经验总结[J].临床与病理杂志,2018,38(9):2051-2054.

[19]宿绍敏,李中正,贾元斌等.湘西刘氏推拿治疗小儿癫痫经验[J].湖南中医杂志,2016,32(9):42-43.

[20]马融,刘振寰,张喜莲,等.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小儿癫痫(修订)[J].中医儿科杂志,2017,13(6):1-6.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指南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