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规范详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临床指南 > 中国高血压基层管理指南(2015)
中国高血压基层管理指南(2015)
发布者
人民卫生出版社
作者
《中国高血压基层管理指南》修订委员会(编著)
正文

第一节 高血压的检出

高血压的检出是提高人群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三率”)的第一步;高血压通常无自觉症状,但可以使患者发生心、脑、肾等器官损害,导致脑卒中或心肌梗死事件,甚至死亡,故俗称“无声杀手”;只有检出高血压,早期预防与治疗,才能保护心脑肾靶器官,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1]。因此,高血压的检出非常重要。

一、血压的测量[2]

(一)血压测量的重要性

血压测量是高血压诊断的基本手段,血压值是诊断与治疗的主要依据,亦是疗效评估及基层医生工作考核的指标。因此,推广规范化的血压测量尤为重要。

(二)血压测量的规范

1.血压计的选择

因汞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故应积极推荐使用经国际标准认证合格的上臂式自动(电子)血压计,但近期仍可使用台式汞(水银)柱血压计。

2.血压测量方法

按照2011年《中国血压测量指南》要求,规范地测量血压(附件1)。

二、高血压的检出

(一)普通人群的高血压筛查

1.健康成年人每2年至少测量1次血压,最好每年测量1次。

2.充分利用各种机会性筛查

(1)单位组织的健康体检或各类从业人员体检;

(2)计划性的辖区内成人高血压普查或建立健康档案;

(3)利用特定场所,如老年活动站、单位医务室、居委会、血压测量站等测量血压;亦可利用公共场所放置的公益性血压计测量血压;

(4)医疗机构对35岁以上患者实行首诊血压测量制度。

(二)易患人群的高血压筛查

1.易患人群包括:

(1)血压高值(收缩压130~139mmHg和(或)舒张压85~89mmHg)

(2)超重(BMI 24~27.9kg/m2)或肥胖(BMI≥28kg/m2)和(或)腹型肥胖:腰围男≥90cm(2.7尺),女≥85cm(2.5尺)

(3)高血压家族史(一、二级亲属)

(4)长期膳食高盐

(5)长期过量饮酒〔每日饮白酒≥100ml(2两及以上)〕

(6)年龄≥55岁

2.易患人群一般要求每半年测量血压1次。

3.提倡家庭自测血压。

4.利用各种机会性筛查测量血压。

(三)初次血压升高者的处理[3]

初次血压升高指第一次发现血压达到高血压诊断标准〔即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如重度升高〔即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排除其他干扰因素,并安静休息后,复测仍重度升高,可诊断为高血压。如轻、中度升高(即收缩压≥140mmHg而<18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而<110mmHg)者,建议4周内再复测血压2次,均达到高血压诊断标准,则诊断为高血压;复测血压未达到高血压诊断标准者,则增加血压测量次数(每3~6个月至少测1次);对有条件者,进行动态血压或家庭血压测量。

对上述诊断为高血压的患者,应在非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合理的药物治疗及相应的处理(详见有关治疗章节)。

第二节 高血压的诊断与评估

一、高血压的定义

在未用抗高血压药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服用抗高血压药,血压虽低于140/90mmHg,也诊断为高血压[4]。

二、血压水平分级

18岁及以上成人的血压按不同水平定义和分级见表1。

表1 血压水平的定义和分级

续表

注:(1)若患者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分属不同级别时,则以较高的级别为准;(2)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也可按照收缩压水平分为1、2、3级。

高血压的诊断依据

目前,仍以诊室血压作为高血压诊断的依据。有条件的应同时积极采用家庭血压或动态血压诊断高血压。家庭血压≥135/85mmHg;动态血压白天≥135/85mmHg,或24小时平均值≥130/80mmHg为高血压诊断的阈值。

三、按患者的心血管绝对危险水平分层[5]

1.影响预后的因素

影响高血压患者预后的因素包括: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以及并存的临床疾患。对初诊患者通过全面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及各项辅助检查,找出影响预后的因素。

影响预后的因素可参考附件2。各地在评估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将其分为“基本”要求和“常规”要求两个档次(见表2)。

表2 高血压患者危险分层的检查评估指标

续表

注:TC:血总胆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G:甘油三酯。

2.根据心血管总体危险量化估计预后

根据患者血压水平、现存的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伴发临床疾患进行危险分层。将患者分为低危、中危、高危三层(表3、表4)。低危、中危、高危分层的主要内容如下:

低危:1级高血压,且无其他危险因素;

中危:2级高血压;1级高血压并伴1~2个危险因素;

高危:3级高血压;高血压1或2级伴≥3个危险因素;高血压(任何级别)伴任何一项靶器官损害(左室肥厚、颈动脉内膜增厚或斑块、血肌酐轻度增高);高血压(任何级别)并存任何一项临床疾患(心脏病、脑血管病、肾脏病、周围血管病、糖尿病等)。

表3 简化危险分层项目内容

表4 根据心血管总体危险量化估计预后危险度分层表

注:SBP为收缩压,DBP为舒张压;本基层指南中的高危包含《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中的很高危。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以及临床疾患的具体内容见表3。

四、排除继发性高血压

5%~10%的高血压患者为继发性高血压。

1.常见继发性高血压有:慢性肾脏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肾动脉狭窄、嗜铬细胞瘤、皮质醇增多症、大动脉疾病、药物引起的高血压等。

2.以下几种情况应警惕继发性高血压的可能,应及时转上级医院进一步检查确诊:

(1)高血压发病年龄小于30岁

(2)重度高血压(高血压3级)

(3)降压效果差,血压不易控制

(4)血尿、蛋白尿或有肾脏疾病史

(5)夜间睡眠时打鼾并出现呼吸暂停

(6)血压升高伴肢体肌无力或麻痹,常呈周期性发作,或伴自发性低血钾

(7)阵发性高血压,发作时伴头痛、心悸、皮肤苍白及多汗等

(8)下肢血压明显低于上肢,双侧上肢血压相差20mmHg以上,股动脉等搏动减弱或不能触及

(9)长期口服避孕药者

五、高血压患者的评估

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对高血压患者是否伴有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及相关临床疾患做出评估。

1.病史采集

(1)病史:

了解高血压初次发病时间(年龄),血压最高水平和一般水平,伴随症状,降压药使用情况及治疗反应,尤其注意有无继发性高血压症状。

(2)个人史:

了解个人生活方式,包括饮食习惯(油脂、盐摄入)和嗜好(酒精摄入量,吸烟情况),体力活动量,体重变化;女性已婚患者,注意询问月经及避孕药使用情况。

(3)既往史:

了解有无冠心病、心力衰竭、脑血管病、周围血管病、糖尿病、痛风、血脂异常、支气管痉挛、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肾脏疾病等病史。

(4)家族史:

询问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中国心血管病报告.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1

2.王文,张维忠,孙宁玲,等.中国血压测量指南.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12:1-16

3.Weber MA,Schiffrin EL,White WB et al.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hypertension in the community:a statement by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Hypertens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Hypertension.J Clin Hypertens,2014:16(1):14-26

4.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19(8):701-743

5.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9:3-22

6.Zhang Y,Zhang X,Liu L,et al.Is a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target<140mmHg indicated in all hypertensives?Subgroup analyses of findings from the randomized FEVER trial.Eur Heart J,2011,32:1500-1508

7.中华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0.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154-160

8.The Trials of Hypertension Prevention Collaborative Research Group.Effects of weight loss and sodium reduction intervention on blood pressure and hypertension incidence in overweight people with high-normal blood pressure.The Trials of Hypertension Prevention,phase II.Arch Intern Med,1997,157:657-667

9.He J,Whelton PK,Appel LJ,et al.Long-term effects of weight loss and dietary sodium reduction on incidence of hypertension.Hypertension,2000,35:544-549

10.Xin X,He J,Frontini MG,et al.Effects of alcohol reduction on blood pressure: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Hypertension,2001,38:1112-1117

11.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数据汇总分析协作组.中国成人体重指数和腰围对相关疾病危险因素异常的预测价值:适宜体重指数和腰围切点的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23:5-10

12.王文,王继光,张宇清.针对中国高血压的特点制定中国高血压防治的策略与方案.中华高血压杂志,2010,18 (10):904-990

13.Liu L,Wang JG,Gong L,et al.Comparison of active treatment and placebo in older Chinese patients with isolated systolic hypertension.Systolic hypertension in China(Syst-China)collabor tive group.J Hypertens,1998,16(12Pt1):1823-1829

14.Gong LS,Zhang WH,Zhu YJ,et al.Shanghai trial of nifedipine in the elderly(STONE).JHypertens,1996,14:1237-1245

15.王文,张宇清,张学中,等.高血压患者治疗后平均血压水平与心脑血管事件的关系-非洛地平降低并发症研究(FEVER)分析.中华高血压杂志,2010,18:439-443

16.PATS Collaborating Group.Post-stroke antihypertensive treatment study.A preliminary result.Chin Med J(Engl),1995,108:710-717

17.Ma L,Wang W,Zhao Y,et al.Combination of amlodipine plus 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 or diuretics in high-risk hypertensive patients:a 96-week efficacy and safety study.Am J Cardiovasc Drugs,2012,12(2):137-142

18.Liu L,Zhang Y,Liu G,et al,The felodipine event reduction (FEVER)study:a randomized long-termplacebo-controlled trial in Chinese hypertensive patients.J hypertens,2005,23:2157-2172

19.王文,马丽媛,刘明波,等.初始低剂量氨氯地平加替米沙坦或复方阿米洛利联合治疗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率影响的阶段报告.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9,37:701-707

20.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定委员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5):390-419

2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阿司匹林在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05).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34(3):281-284

2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版).中华糖尿病杂志,2014,6(7):447-498

23.刘力生,王文,姚崇华.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9年基层版).中华高血压杂志,2010,01:11-30

24.高血压联盟(中国),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华心血管病分会,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中国高血压患者教育指南.2012年

25.陈绍行,钱岳晟,张瑾,等.2种心血管病风险预测方法对社区高血压患者的危险分层评估.中华高血压杂志. 2011,04:336-341

26.徐小玲,唐新华,严静,等.网络信息化管理对提高基层医师高血压诊治水平及社区高血压防治效果评价.中国心血管杂志,2011,06:435-439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指南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