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颌骨朗格汉斯细胞病及其他病变颌骨朗格汉斯细胞病
颌骨朗格汉斯细胞病及其他病变颌骨朗格汉斯细胞病
作者
高岩
概述

朗格汉斯细胞病(Langerhans cell disease,LCD)也称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LCH)、朗格汉斯细胞肉芽肿(Langerhans cell granulomatosis),以前称为组织细胞增生症X(histiocytosis X)。目前认为是朗格汉斯细胞的肿瘤性增生,因此新的WHO肿瘤组织学分类已将其归入淋巴造血系统肿瘤。

病因、病理

病因不明。可能与新生儿感染有关。有人认为是反应性病变,也有人认为是免疫系统异常所致。无病毒感染的证据。

病变组织变软,通常为红色。骨的病变多为囊性易出血的肉芽样组织。如果有出血和坏死,可因脂类和大量嗜酸性细胞的存在而呈黄色。病理诊断的关键是对朗格汉斯细胞的识别。该细胞的细胞核具有特征性,有皱褶或类似于咖啡豆的沟,或为分叶状、锯齿状。核染色质分散,核仁不明显,核膜薄。有丝分裂活动十分不定,10个高倍镜视野核分裂数为1~15个,平均7.1个。骨病变中的朗格汉斯细胞呈巢状分布。坏死常见,不应该视为恶性的表现。与朗格汉斯细胞混合存在的细胞有嗜酸性细胞,有时大量存在的还有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浆细胞。多核破骨细胞样巨细胞和吞噬类脂质的泡沫细胞也常见。结缔组织内可见增生、扩展的毛细血管。病变后期嗜酸性细胞减少,纤维组织增生并可发生纤维化,周围可见新生的骨小梁。

肿瘤性朗格汉斯细胞与正常朗格汉斯细胞一样表达CD1a和S-100蛋白。病变细胞也表达CD207/langerin、CD4、波形蛋白、HLA DR和胎盘型碱性磷酸酶。CD68和溶菌酶有不同程度表达。Ki67标记的增生指数在2%~25%之间。肿瘤性细胞含有独特的胞质细胞器,称为Birbeck颗粒或朗格汉斯颗粒。其特征性的形态是网球拍样或长颈瓶状,其长度为200~400nm,柄的宽度为33nm,其一端为泡状膨胀,来源为细胞膜,功能不详。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X线表现

颌骨的嗜酸性肉芽肿常位于牙根端区或自牙龈乳头处发展。随病灶扩大,牙槽突或牙槽窝破坏,发育中各阶段的牙漂浮在病灶软组织中,以后脱落,故有多数乳牙及恒牙缺失,是本型颇具特征的表现。在成人患者,病灶常位于根端的一侧,似牙周病变的广泛破坏,病变也可在根端下发展,包括数个牙齿,治疗后牙槽骨可以修复(图3)。颌骨破坏可表现为囊腔状,颌骨膨大,骨皮质变薄或缺损,发生病理性骨折,伴有软组织肿胀;亦有的似恶性肿瘤的破坏。

图3 嗜酸性肉芽肿

男,3岁。全口根尖片显示,牙悬浮于病灶中

骨的嗜酸性肉芽肿常单发于颌骨,有时伴有颅骨的损害。颅骨中最常受累的是额骨,其次为顶骨及枕骨。颅骨病变由板障开始,逐渐造成内、外板破坏,可越过颅骨骨缝,呈卵圆形穿凿样骨缺损区,边缘锐利,多无骨硬化及骨膜反应,有的可出现轻度硬化的边缘。也可见牙槽骨、颌骨的混合性骨质广泛破坏。

汉-许-克病所致的穿凿样、边缘锐利的骨质破坏,以膜状骨多见(图4)。

图4 汉-许-克病(头颅侧位)

颅骨卵圆形穿凿样破坏

颅骨破坏率最高,通常累及多块颅骨,尤以颅盖骨为甚,其中额、顶骨居首位,其次为颞骨和枕骨。病灶大小不等,呈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密度减低区,常相互融合呈“地图样”外观。眶骨破坏时以累及眼眶的外上缘为多(图5)。颌骨及牙槽骨的改变似嗜酸性肉芽肿,下颌升支也是好发部位,可见似肉瘤的弥散性破坏。肺部改变的病理基础为肺间质性浸润,自肺门向四周呈细条状放射,伴以细小而弥散的细微点状影,严重者呈蜂窝状(图6)。

图5 汉-许-克病

颅骨卵圆形穿凿样破坏A.治疗前,左眶外上缘破坏缺损(头颅前后位) B.治疗后,左眶外上缘已修复

图6 汉-许-克病(胸部后前位)

肺间质性浸润,双肺纹理重

勒-雪病发展较快,有些病例在出现骨的病变之前即死亡。部分病例可有颅骨及长骨等处的骨质缺损,颌骨也被累及。病变范围广泛,但个别病灶较小,大多数仅数毫米大小,病灶周围无明显骨质增生。患儿肺部可有广泛的粟粒样改变,少数病例可有肺气肿及肺不张。

诊断和鉴别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颌骨的嗜酸性肉芽肿可采用手术彻底刮除。有报道采用病灶内激素注射、低剂量放疗也有效。放疗总量多限在10Gy,每次2Gy,每周2~3次。但放射治疗在儿童应避免使用,以免影响儿童的牙及颌骨的发育。此疾病自然消退者也有报道。病变累及牙槽骨时,病变区的牙通常无法保留。该型的预后好。对于颌骨病变者,应该检查身体他处的骨及内脏是否受累。因为颌骨病变可能是多发性病变的先发病变。此外,应该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以及时发现复发灶。

对于慢性播散性朗格汉斯细胞病的骨病变也可采用刮除和小剂量放疗,如有内脏累及则可采用细胞毒制剂联合激素治疗。对于眼眶及颅骨的病灶,多数学者主张采用小剂量放疗;一般采用各种加压素控制尿崩症。有学者提出确定尿崩症后应立即进行小剂量放疗,也有的人认为放疗对控制尿崩症无明显效果,但放疗后用后叶加压素控制会更容易些。小剂量放疗的优点是不产生严重反应;放疗后允许拔出有症状的牙;对复发病变可再照射,疗效不减低。此型的预后较好。

急性播散性朗格汉斯细胞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为化疗。国内报告化疗结合中药治疗亦可取得一定疗效。此型患者预后不佳。

来源
实用口腔科学(第4版),第4版,978-7-117-22975-3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