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肠寄生虫病
肠寄生虫病
概述

寄生虫以寄生环境分类可分为体内寄生虫和体外寄生虫,肠寄生虫即为主要寄生在人体肠道内的体内寄生虫,是最常见、分布最广的一类人体寄生虫,主要依靠吸食人体的营养而生存和繁殖。肠寄生虫种类繁多,病变表现多样且不仅限于肠道。肠寄生虫感染分布于世界及国内各地,并且与经济文化、卫生环境水平差异密切相关,疫情在经济不发达、卫生环境相对较差的国家、地区相对更为严重。人体肠道寄生虫总共约30余种,其中阿米巴、蓝氏贾第鞭毛虫、蛔虫、钩虫、鞭虫、粪类圆线虫、猪肉绦虫七种寄生虫呈全球性分布。随着全球及我国经济发展,卫生环境的改变,肠寄生虫的流行病学等特征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应引起医务工作者的重视。

(一)阿米巴病

阿米巴病(amebiasis)是由溶组织内阿米巴寄生所引起的寄生虫病,大肠为其常见寄生部位。现有的研究结果表明,存在两种形态特征相似的溶组织内阿米巴,即溶组织内阿米巴(Entamoeba histolytica)和迪斯帕内阿米巴(Entamoeba dispar),只有前者能够引起侵袭性疾病,后者感染更为普遍,但不引起机体免疫反应,也不会导致侵袭性疾病。阿米巴病的分布遍及全球,尤以热带和亚热带感染率更高,热带发展中国家感染率可高达50%以上,国内1988—1991年进行的全国性调查显示平均感染率约为0.95%,农村多于城市,青壮年多发。

阿米巴病的传染源为恢复期患者、慢性患者及无症状包囊携带者,传播途径主要为粪口传播,多因进食受到包囊污染的食物和水而感染,人群普遍易感,机体免疫力差者,如老人、儿童、艾滋病患者等更为易感,且病情更为严重。

溶组织内阿米巴有包囊和滋养体两期。包囊有保护性外壁,对环境有很强抵抗力,随受到污染的食物、水等进入人体后,在小肠内外壁被破坏而释放出滋养体,滋养体进入大肠并侵入肠壁组织进行繁殖扩散,通过机械及化学作用使组织破坏,病理表现为组织溶解性坏死。病变最常见部位依次为盲肠、升结肠、直肠、乙状结肠、阑尾及回肠末端。由于破坏程度的不同而出现溃疡、出血、穿孔等临床表现,肠壁组织过度增生时可形成大块肉芽样肿称“阿米巴瘤”。

(二)贾第虫病

贾第虫病(giardiasis)是由蓝氏贾第鞭毛虫(giardia lamblia)寄生于人体而引起的疾病,主要寄生部位为小肠,国内感染率为2.5%。传染源是患者和排包囊者,主要传播途径为粪口传播。贾第虫有包囊和滋养体两个阶段。包囊进入人体到达十二指肠后,幼虫可脱囊而出并发育为滋养体,滋养体借助吸盘附于小肠黏膜,刺激黏膜产生炎症,大量虫体感染时会覆盖黏膜表面,影响肠黏膜对脂肪的吸收。肠黏膜表面呈现充血、水肿表现,病理可见小肠微绒毛萎缩、炎细胞浸润及浅表溃疡等特征。

(三)蛔虫病

蛔虫病(ascariasis)是由于似蚓蛔线虫(Ascaris lumbricoides,简称蛔虫)寄生于人体所引起的疾病。蛔虫的成虫寄生于小肠,雌虫产卵后受精卵随粪便排出,在适宜条件下发育为感染性虫卵,被人吞食后幼虫在小肠上段孵出,幼虫可穿过小肠壁,通过静脉循环最终移行进入肺,进而沿支气管、气管向上至会厌部,经吞咽再次进入消化道。患者和带虫者是蛔虫病的主要传染源,传播方式是粪口途径,主要通过进食被感染性虫卵污染的水、蔬菜、瓜果等食物而感染。蛔虫病分布于世界各地,人群普遍易感,但农村感染率高于城市,儿童感染率高于成人。

(四)钩虫病

钩虫病(ancylostomiasis)是钩虫寄生于人体小肠引起的肠道寄生虫病,主要包括十二指肠钩虫(Ancylostoma duodenale)和美洲钩虫(Necator americanus)两种。成虫寄生于小肠上段,虫卵随粪便排出,经过发育、脱皮等形成具有感染性的丝状蚴,潜伏于泥土、农作物表面的丝状蚴可穿透与之接触的患者皮肤,进入毛细血管、淋巴管,经过血液循环进入肺,并通过支气管、气管上行至咽部,随吞咽进入消化道,在小肠发育为成虫。患者和感染者是主要的传染源,主要的传播方式是丝状蚴经皮肤侵入。人群普遍易感,但青壮年农民更易感染,可能与工作环境有关。

(五)鞭虫病

鞭虫病(trichuriasis)是由毛首鞭形线虫(Trichuris trichiura,俗称鞭虫)寄生于人体引起的疾病。寄生于肠道的雌虫所产虫卵随粪便排出,在土壤中发育为感染性虫卵。感染性虫卵随饮食进入消化道,在小肠内孵出幼虫,幼虫移行至盲肠、阑尾及升结肠等部位,发育为成虫,成虫细长的前部侵入肠黏膜,对黏膜造成机械性损伤,并吸取组织液和血液为食。患者为传染源,传播途径为粪口传播,儿童较成人易感。鞭虫病呈世界性分布,以湿热的热带地区为多,我国流行率在0.2%~91.7%不等。

(六)粪类圆线虫病

粪类圆线虫病(strongyloidiasis)是由粪类圆线虫(Strongyloides stercoralis)寄生于人体而引起的肠寄生虫病。丝状蚴经皮肤进入人体后,通过血液循环至肺,少数可在肺脏成熟,多数经支气管、气管到达咽部,随吞咽进入消化道并定居于小肠。雌虫可在肠道或气管内产卵,孵化后释放出杆状蚴,可分别随粪便或痰液排出。与其他线虫不同的是,粪类圆线虫有两个世代,在人体进行的寄生世代和在泥土中进行的自由世代,即排出的幼虫可在外界土壤中完成全部生活史。两种世代的杆状蚴在一定条件下均可发育为具有传染性的丝状蚴。人是唯一传染源,主要因皮肤、黏膜与丝状蚴接触而感染,而且本虫还存在自身感染,即体内的丝状蚴随粪便排出时,可从肛周皮肤再次感染人体。本病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国内主要见于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感染率多低于2%,个别地区可高于10%。

(七)猪肉绦虫病

我国常见的绦虫是猪肉绦虫、牛肉绦虫,其次是长膜壳绦虫和短膜翘绦虫以及阔节裂头绦虫和犬复孔绦虫。猪肉绦虫(Taenia solium)是寄生于小肠引起的猪肉绦虫病。绦虫为雌雄同体寄生虫,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上部,妊娠节片中含有大量虫卵,可单独或随粪便排出体外,虫卵被猪吞食后,在猪十二指肠内孵出六钩蚴,六钩蚴穿破肠壁随血液循环进入全身,主要在骨骼肌内发育为囊尾蚴,人进食含有囊尾蚴的猪肉后,囊尾蚴可在人体小肠再度寄生并发育为成虫。猪肉绦虫病的唯一传染源是患者,因进食生或未煮熟的含有囊尾蚴的猪肉而感染,人群普遍易感。此病在我国分布广泛,少数民族地区尤多。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鉴别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一)阿米巴病

1.一般治疗

注意休息,肠道隔离,流质或半流质饮食,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积极治疗出现的各种并发症。

2.病原治疗

所有致病性溶组织内阿米巴感染者,无论有无症状,均应接受治疗。依米丁、去氢依米丁、氯喹、四环素等药物可杀灭侵入组织的阿米巴病原体,称为组织内杀阿米巴药;双碘喹林、泛喹酮、巴龙霉素等肠内抗阿米巴药主要作用于肠腔内的阿米巴病原体;硝基咪唑类药物如甲硝唑、替硝唑对肠内外的病原体均有作用。为取得更佳的治疗效果,以上药物可联合应用。

(二)贾第虫病

1.一般治疗

包括注意休息,饮食及对症支持治疗等。

2.病原治疗

常用的有效药物为替硝唑、甲硝唑和呋喃唑酮。替硝唑成人每次150mg,每日2次,7天为一个疗程。甲硝唑每次200mg,每日3次,7天为一个疗程;儿童每日15mg/kg,分3次服用,连用5~7天。呋喃唑酮用法为每次100mg,每天3次,一疗程为7~10天;幼儿为1.25mg/kg,每日4次,一个疗程10天。服用过程中注意药物不良反应。

(三)蛔虫病

驱虫治疗可使用阿苯达唑400mg顿服,转阴率为100%,其他如甲苯达唑、噻嘧啶、左旋咪唑等药物也可选用。蛔虫性肠梗阻及胆道蛔虫病均应首选内科治疗,注意解痉止痛、驱虫等治疗,内科治疗无效或出现手术指征的应及时进行外科手术治疗。

(四)钩虫病

治疗时应补充铁剂和高蛋白饮食以纠正贫血和低蛋白血症;钩虫进入皮肤24小时内,大部分虫体仍在局部,故可以采用物理、化学等方法进行局部治疗,如热敷、热熏、左旋咪唑涂肤剂局部用药等。驱虫治疗可选用阿苯达唑、甲苯达唑、噻嘧啶等药物,严重感染和混合感染时可联合用药。

(五)鞭虫病

重度感染者应注意休息,纠正贫血和低蛋白血症。驱虫治疗可选用甲苯达唑、阿苯达唑、氟苯达唑、奥苯达唑、奥克太尔等药物。

(六)粪类圆线虫病

重度感染患者的痰液、脑脊液、腹腔积液等中有时也可找到幼虫,可协助诊断。所有感染患者无论有无症状均应进行根治,驱虫治疗前禁用免疫抑制剂。根除病原体治疗推荐使用甲苯达唑,可与左旋咪唑合用,阿苯达唑在重症感染患者有较好疗效,10mg/kg,每天2次,连用7天。重症患者还应注意对症治疗,积极防治休克、呼吸衰竭等。

(七)猪肉绦虫病

治疗首选广谱驱虫药物吡喹酮,15~20mg/kg(儿童15mg/kg)一次口服。也可选用甲苯咪唑、阿苯达唑等苯并咪唑类药物,氯硝柳胺疗效稍弱,可作为次选药物。我国学者提出槟榔联合南瓜子治疗绦虫病,效果亦较好。需要注意在驱虫治疗猪肉绦虫病时,尽量预防呕吐反应,避免虫卵反流入胃而引起囊虫病。服药前宜止吐,服药后宜导泻,以利于病原体排出。

预防

(一)阿米巴病

对感染者应进行彻底治疗,切断传染源,加强饮水消毒与粪便管理,防治粪便污染水和食物。目前暂不推荐进行预防性用药。

(二)贾第虫病

对病原携带者进行彻底治疗,注意个人和饮食卫生,对水源、粪便卫生进行规范管理可有效预防贾第虫病的发生。

(三)蛔虫病

预防主要是治疗感染者,注意保持个人卫生及饮食卫生,加强粪便管理。

(四)钩虫病

加强粪便管理,消灭粪便中的钩虫卵,在流行区进行普查普治,尽量避免接触可能带有感染性丝状蚴的泥土、农作物等措施均可有效预防钩虫病。

(五)鞭虫病

预防应注意加强粪便管理,保持个人卫生,积极治疗感染者。

(六)粪类圆线虫病

预防措施包括彻底根治感染者,注意个人卫生,避免皮肤与疫土接触,保持肛周皮肤清洁以减少自身感染等。

(七)猪肉绦虫病

猪肉绦虫感染预防包括积极治疗感染患者,加强生猪养殖管理,人畜分开,加强猪肉制品的检验检疫,提倡不吃生或半生不熟的猪肉等。

作者
李延青
来源
胃肠病学,第1版,978-7-117-21093-5
上一篇: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胃肠道合并症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