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胃肠道合并症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胃肠道合并症
概述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简称为艾滋病,是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引起的一种致死性疾病。该病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死亡率高。目前将AIDS的临床表现分为急性期、无症状期和艾滋病期。AIDS临床表现涉及全身各个系统,其中消化系统为最常受累系统之一,主要表现为各个器官的感染及AIDS相关肿瘤等。

病因学

HIV以机体的免疫系统为靶器官,渐进性地对免疫系统构成破坏。病毒主要通过与靶细胞表面的CD4受体分子结合并通过其进入宿主细胞内,因此HIV的主要靶细胞是CD4+T淋巴细胞,HIV可通过与Fc受体或补体受体结合而侵入宿主细胞。随着HIV在宿主体内不断持续复制,对细胞产生病理效应,CD4+T淋巴细胞被破坏而数量减少,同时伴随CD4+和CD8+细胞功能缺陷,其他受到HIV感染的免疫细胞如抗原呈递细胞功能同样受到影响,而新生的免疫细胞数量和功能不能满足机体正常免疫功能所需,最终出现免疫衰竭而表现为AIDS常见的临床症状。

消化系统有其自身独特的免疫系统,即肠道相关淋巴样组织(gut 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GALT),主要由器官化的肠相关组织(集合淋巴结与孤立淋巴滤泡)和散在分布的肠相关淋巴组织(上皮内淋巴细胞和黏膜固有层淋巴细胞)组成。HIV除了在外周血中与CD4+T淋巴细胞结合外,还可通过破损的消化道黏膜进入消化系统。研究证实,HIV感染后,GALT中CD4+T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同时肠分泌IgA的浆细胞数量也减少,肠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受到破坏。全身和胃肠道免疫功能的缺陷,严重削弱了机体对外来抗原的免疫应答,导致消化系统顽固性机会感染和肿瘤的发生。

流行病学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2010年发布的报告称全球约有3330万HIV感染者,2009年有260万例新发病例,其中180万例死亡。我国于1985年报告了首例艾滋病,目前疫情已由局部地区向全国扩散,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至2010年底,中国国内报告HIV感染及AIDS患者共37万余例,疫情已覆盖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随着对AIDS综合防治的重视,我国目前AIDS疫情上升幅度有所减缓,总体呈低流行态势,但部分地区疫情仍较严重。

HIV包括HIV-Ⅰ和HIV-Ⅱ两种亚型,目前AIDS感染主要由前者引起,病毒主要存在于感染者的体液,如血液、精液、乳汁、胸腹腔积液、脑脊液等,主要传播方式为性接触、血液和血制品及母婴传播。消化系统症状为AIDS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大约50%~93%的AIDS患者在病程中出现消化系统症状,主要有腹泻、腹痛、消化和吸收不良、恶心、呕吐等,但由于症状缺乏特异性,容易导致误诊和漏诊,所以对AIDS胃肠道合并症的诊治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辅助检查

(一)HIV的实验室检查

主要包括HIV抗体、HIV核酸、CD4+T淋巴细胞、HIV基因型耐药检测等。

1.HIV抗体检测

包括筛查试验和确证试验。前者包括初筛和复检,方法有ELISA、免疫荧光等,阴性者可出具报告,阳性者需进行确证试验,常用免疫印迹法,根据免疫印迹的结果作出HIV感染阴性、阳性或随访的诊断决定。

2.HIV核酸检测

可作为感染早期诊断的辅助参考指标,同时还可以预测疾病进程,以及为抗病毒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并评估疗效等。

3.CD4+T淋巴细胞检测

流式细胞术可直接获得CD4+T淋巴细胞的绝对数值,进而了解机体的免疫状态和疾病进展、确定治疗时机与评估疗效等。

4.HIV基因型耐药检测

抗病毒药物治疗失败或效果不佳时,推荐进行耐药性检测;有条件的可在抗病毒治疗之前进行,以指导药物选择。

(二)消化系统检查

1.实验室检查

大便常规、肝功能、肝炎病毒、肿瘤标记物等检查有助于对HIV感染者消化系统病变的详细了解和病情的全面评估,粪便抗酸染色等检查还可协助明确机会感染的病原体。

2.影像学检查

可根据需要及患者具体情况选择X线片、腹部超声、CT等方法,还可进行CT引导下胰腺组织穿刺等操作,对明确诊断有重要作用。

3.胃肠动力检查

食管测压、胃排空试验、直肠肛管测压,可明确患者的消化道动力功能。

4.消化吸收功能

检测糖类吸收试验、脂肪吸收实验、蛋白质吸收实验等,对肠道吸收不良的鉴别诊断有一定作用。

5.内镜检查

可直视病变,明确病变位置和范围,同时可获得病理活检标本,结合细胞学、组织学、分子生物学等诊断方法,可确定机会感染病原体的种类、肿瘤的病理特征等重要信息。

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目前AIDS尚无根治药物。近年来,随着治疗水平的逐渐提高,AIDS患者的存活时间明显延长。AIDS胃肠道合并症的治疗,一方面是对AIDS本身的治疗,主要是抗病毒治疗,另外还有对胃肠道相应合并症的治疗。

(一)抗病毒治疗

推荐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目前国内的抗反转录病毒药物有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RTIs)、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NRTIs)、蛋白酶抑制剂(PIs)和整合酶抑制剂4类,共12种。指南推荐初治患者治疗方案为2种NRTIs+1种NNRTIs或2种NRTIs+1种加强型PIs。基于我国可获得的抗病毒药物,具体的一线推荐治疗方案有如下选择:替诺福韦+拉米夫定联合依非韦伦;替诺福韦+拉米夫定联合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替诺福韦+拉米夫定联合拉替拉韦或依曲韦林。对于儿童、哺乳期妇女等特殊HIV感染患者,治疗方案应依据指南意见做出相应调整。

(二)消化道感染的治疗

首先应明确机会感染的病原体种类,针对不同病原体及不同的感染部位,选用不同的药物,如HSV、CMV感染者可选用更昔洛韦、阿昔洛韦等进行抗病毒治疗;口腔念珠菌感染者首选制霉菌素局部涂抹加碳酸氢钠漱口水漱口,效果不佳可口服氟康唑;食管念珠菌感染可选用氟康唑口服,不能耐受口服者可静脉使用;对细菌感染,可选用相应抗生素治疗。

(三)肿瘤的治疗

主要包括卡波西肉瘤、淋巴瘤及AIDS相关的消化道原发肿瘤,应依据患者的个体情况综合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AIDS患者手术治疗过程中和术后风险均高于普通人,外科手术主要的目的是症状姑息治疗,故应尽量避免长时间麻醉和广泛的组织切除。放射线及化疗药物的剂量应考虑患者的免疫状态以及与抗病毒药物、治疗感染的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给患者带来更大的损伤。

(四)其他治疗

主要包括增强免疫力、加强营养等支持治疗以及对发热、出血、腹泻等症状的对症治疗。

预后与预防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来源
胃肠病学,第1版,978-7-117-21093-5
上一篇:功能性排便障碍 下一篇:肠寄生虫病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