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胰管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
胰管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functional pancreatic sphincter of Oddi disorder

作者
郭涛;方秀才
概述

胰管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functional pancreatic sphincter of Oddi disorder)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上腹部疼痛,尽管可以向背部放射,但有时难以和胆源性疼痛相鉴别。腹痛发作时伴有血清胰酶和脂肪酶指标的升高,但没有明显的胰腺炎表现,通常缺乏明确的已知可导致胰腺炎的病因(如胆石症、酗酒、自身免疫、胰腺分裂、药物或遗传异常等),有研究表明其与特发性复发性胰腺炎有一定的相关性。括约肌压力测定被认为是诊断胰管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的“金标准”。

病因学

有关阐述胰管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原因的研究资料很少,炎症、损伤及先天异常可能是继发性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的原因。尽管动物实验显示乙醇或其代谢物可使Oddi括约肌收缩增强、基础压力升高,高胆固醇血症可显著增加实验动物Oddi括约肌基础压力、诱导产生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但相关临床研究的结果尚无定论。与胆管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一样,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或失调也是重要的原发性病因。

研究显示,特发性复发性胰腺炎和胰管Oddi括约肌动力功能障碍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另有报道,在括约肌压力测定证实为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的患者中,如果将Oddi括约肌完全切开,可使复发性胰腺炎不再发作。近10年来,大量研究探讨了特发性复发性胰腺炎患者的基因构成。研究表明,PRSS1、CFTR和SPINK1基因的突变可能与胰腺炎的发生相关,特别是与胰腺炎的早期事件相关。此外,在非遗传性的特发性复发性胰腺炎患者,已发现存在遗传性胰腺炎经典的常染色体显性形式,阳离子胰蛋白酶原基因(PRSS1)的R122H或N29I突变。尽管这些基因突变已被鉴定出,但是它们的外显率非常低,仅仅是散发于特发性复发性胰腺炎,故其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仍不能确定。

流行病学

胰管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的患者,包括儿童和成人,然而与胆管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的发病率相类似,多见于中年女性。据报道15%~72%的复发性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胰管括约肌压力测定结果支持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而此前这些患者通常被认为是特发性复发性胰腺炎,其平均年龄为40岁。

病理学

与胆管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一样,组织病理学多来源于手术后患者和尸检的结果,仅部分患者可见组织炎症、增生及纤维化。

病理生理学

胰管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可引起胆汁反流进入主胰管,或胰液引流排出受限,引起胰管内压力增高,最终可导致胰腺炎的反复发作。

有假设认为胆管系统中微小结石经过括约肌进入十二指肠的过程可造成胰管括约肌的损伤,导致括约肌运动功能异常,继而引发胰腺炎。尽管这与大部分报告中未发现微小结石的结果相悖,但这些患者中的大部分在过去或胰腺炎复发前曾经出现过结石,故仍不能完全排除微小结石是本病可能的致病原因。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辅助检查

(一)超声检查(促胰液素刺激试验)

上腹部超声检查能够排除胆囊结石,但通常在急性胰腺炎发作时并不能显示任何异常。对于这类患者,可以通过超声检查来监测促胰液素刺激后胰管直径的变化。正常个体接受促胰液素[1U/(kg·min)]输注后,由于促胰液素刺激胰液分泌增加而导致胰管扩张。在停止促胰液素输注15分钟后,扩张的胰管直径能够恢复至正常状态。而在胰管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患者,停止促胰液素刺激后较长时间,胰管直径仍保持扩张状态。此方法曾被建议用于胰管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的诊断,但由于其敏感性较低而未被广泛应用。目前在我国促胰液素的来源也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二)磁共振胰胆管造影

目前,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作为无创性检查已被广泛用于复发性胰腺炎患者的胰管评价。促胰液素刺激试验也被用于增强MRCP对胰管的显示,尽管相关研究对异常标准作出了定义,但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还有待进一步确定。

(三)超声内镜

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检查对复发性胰腺炎的患者,特别是明确是否存在导致胰腺炎反复发作的微小结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EUS的价值在于其能筛查出这类患者,证明括约肌功能障碍不是胰腺炎发作的主要原因。尽管EUS相比体表超声在显示胰腺上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文献报道通过EUS监测促胰液素刺激后的胰管直径变化对诊断胰管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的敏感性仅为57%。

(四)括约肌压力测定

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的检查同时进行括约肌压力测定是评价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的金标准,也是筛查胰管括约肌功能障碍相关的复发性胰腺炎患者最直接和客观的检查。对于复发性胰腺炎患者,胰管Oddi括约肌压力测定尤为重要,因为即使在胆管Oddi括约肌功能正常的情况下也可能存在胰管Oddi括约肌功能异常。此外,在筛选对括约肌切开治疗可能有效的患者方面,括约肌测压也是目前首选的检查。通常情况下,如果ERCP未发现结构异常,应同时进行胆管和胰管括约肌测压。最有意义的异常指标为Oddi括约肌基础压力升高,超过40mmHg。测压发现上述异常的患者,如无其他引起胰腺炎的原因,进行括约肌切开术效果良好。

括约肌压力测定检查操作技术要求高、风险大,相关并发症(特别是胰腺炎)的发生率高达30%。鉴于测压时采用的毛细管灌注可能是诱发胰腺炎的原因,有学者建议采用具有抽吸作用的测压导管,或微电子传感器导管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因为尚无大宗病例研究证实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一些中心在测压术后常规放置胰管支架来防治并发症。

(五)肉毒素注射

肉毒素是一种乙酰胆碱的强力抑制剂,能降低Oddi括约肌压力,产生类似“化学性”括约肌切开术的作用,其效果持续约3个月。初步的研究表明,将肉毒素注射到Oddi括约肌,多数对肉毒素注射有效的患者也能受益于括约肌切开术。因而,可以根据对肉毒素注射的反应来选择拟行胰管括约肌切开治疗的患者。但是,该技术还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来证实。

诊断与鉴别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当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导致胰腺炎反复发作时,Oddi括约肌完全切开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Oddi括约肌切开术可以通过内镜下进行,也可以开腹经十二指肠分离并切开括约肌。内镜下Oddi括约肌切开术时首先切开胆管括约肌,接着用电烧切开胆管和胰管之间的隔膜,达到充分引流胆汁和胰液进入十二指肠的目的,通常在术后放置胰管支架以降低胰腺炎的发生率,一般选用直径较小的支架,支架放置的时间为数周。罗马Ⅲ诊断标准专家委员会推荐,只有压力测定证实括约肌压力异常增高(基础压力> 40mmHg)的患者才考虑括约肌切开术治疗。与胆管结石行括约肌切开术相比,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行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术的并发症的发生率是前者的2~3倍,胰腺炎是最常见的并发症;约5%患者可出现括约肌再狭窄,对这种并发症的处理是内镜下扩张狭窄部位并置入胰管支架。对接受括约肌切开手术治疗的患者应进行长期随访,远期疗效是复发性胰腺炎得到缓解。总之,对胰管括约肌功能障碍的患者是否行括约肌切开术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括约肌压力测定的结果、可能的疗效和高并发症发生率等后决定。

肉毒素注射用于胰管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且作用时间短暂,多数患者最终仍需要行括约肌切开,故该方法更多地用作一种检查手段来筛选行括约肌切开的患者。

有采用放置胰管支架治疗胰管括约肌功能障碍的报道,其长期疗效和安全性尚无定论。该方法也用于选择可能对括约肌切开治疗有效的患者。

预后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来源
胃肠病学,第1版,978-7-117-21093-5
上一篇:胆管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 下一篇:功能性大便失禁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