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药物性铁粒幼细胞贫血
药物性铁粒幼细胞贫血
作者
白洁;郑以州
概述

已知多种药物或毒物能抑制血红素的合成而导致本病。引起铁粒幼细胞贫血相关的药物/毒物,包括:异烟肼、吡嗪酰胺、环丝氨酸、氯霉素、乙醇、铅、三乙酰羟化四甲胺二氢氯化物、锌、D-青霉胺、黄体酮等,影响ALAS2酶活性,导致线粒体内铁沉积。

病因和发病机制

已知多种药物抑制ALA脱水酶(ALAS2)活性,导致线粒体内铁沉积,影响并阻断了血红素合成,从而导致环形铁粒幼细胞形成。异烟肼与吡哆醇反应生成腙,腙可以抑制吡哆醇激酶的辅酶形成;吡嗪酰胺的化学结构与异烟肼相似,也有抗吡哆醇作用。环丝氨酸体外能抑制多种需要吡哆醇的酶。氯霉素、硫唑嘌呤、氮芥及苯丙酸氮芥抑制骨髓细胞RNA形成继而抑制线粒体功能,包括某些细胞色素损害和细胞色素氧化酶合成缺陷。酒精可抑制吡哆醇转变为PLP,较严重酒精中毒可导致本病。重金属铅可抑制ALAS2酶、血红素合成酶及粪卟啉原Ⅲ转化为原卟啉Ⅲ,而继发铁粒幼细胞贫血。

完全胃肠外营养患者而未补充铜可致铜缺乏及铜蓝蛋白缺乏,肠内铁吸收卟啉、甘氨酸和ALA的产生及血红素合成酶的活性并不减少,但将铁由单核-巨噬细胞和肝细胞转运至血浆的转铁蛋白功能障碍,原红细胞线粒体内出现铁代谢障碍,细胞色素氧化酶减少致三价铁还原为二价铁减少,发生铁粒幼细胞贫血。

长期摄入锌可诱导产生肠道蛋白金属硫蛋白,后者与铜结合能阻止铜的吸收并促进其排泄,可继发铜缺乏而致病。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由药物引起的贫血可相当严重,甚至需要输血。如果是药物或毒物所致者,最好的治疗就是立即停用致病物,同时服用大剂量吡哆醛直至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慢性酒精中毒者停止饮酒后贫血也能逐渐减轻。医源性的长期补锌可使体内锌超过正常2~3倍,造成明显的铁粒幼细胞贫血,应引起医生警惕,补充铜或停用锌后可逐渐恢复。

来源
血液病学(上),第2版,978-7-117-14335-6
上一篇:铁粒幼细胞贫血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