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sideroblastic anemia
铁粒幼细胞贫血(sideroblastic anemia,SA)是一组异质性疾病,由于铁粒幼细胞血红素生物合成途径中某些酶的缺陷导致血红素生成不足,或参与铁代谢途径的线粒体功能缺陷,导致线粒体内铁沉积和铁利用不良,特征性表现为骨髓中存在大量环状铁粒幼细胞,红细胞无效生成,临床表现为低色素性贫血和体内铁负荷过多。
(一)病因
粒幼细胞贫血可分为遗传性及后天获得性两大类。获得性患者大部分呈原因不明的特发性,但亦可继发于药物、毒素或由其他疾病。引起本病的药物/毒素包括维生素B6拮抗药如异烟肼、环丝氨酸、吡嗪酰胺、青霉胺等,及线粒体毒素如氯霉素、铅、乙醇;疾病主要有慢性炎症、恶性肿瘤、造血系统疾病(溶血性贫血、骨髓纤维化、真性红细胞增多、红白血病)等。
(二)发病机制
正常人铁进入幼红细胞,在线粒体内与血红素形成血红蛋白(Hb),无铁粒沉积。异常时在线粒体内铁粒沉积形成环形铁粒幼细胞,其环节很多,主要以血红素合成障碍为主。
血红素合成过程中关键的两个步骤为:第一步甘氨酸和琥珀酰辅酶A形成δ-氨基-γ-酮戊酸(δ-aminolevulinicacid,ALA),最后一步铁和原卟啉结合形成血红素,它们都在幼红细胞的线粒体内进行。如果ALA合成酶产生缺陷或吡哆醇(维生素B6)在酸作用下合成5-磷酸吡哆醛的辅酶化过程中发生故障,则使原卟啉不能充分合成,铁与原卟啉不能结合,使幼红细胞的线粒体内铁超负荷,堆积形成“环形”铁粒幼红细胞。
正常幼红细胞的线粒体是环绕核的,故病态线粒体的铁粒在显微镜下亦为环形。这种形态异常的细胞在功能上亦不正常,其DNA、RNA及蛋白质合成均受抑制。由于铁沉积,也抑制了中幼红细胞进入细胞增殖周期,以致出现红细胞无效造血现象。
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铁粒幼细胞贫血可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两大类,其中获得性远较遗传性多见。遗传性SA包括遗传性X连锁(ALAS-2基因突变最常见,其次是hABC7基因突变)、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和线粒体细胞病等。获得性SA又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获得性铁粒幼细胞贫血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一个亚型,即伴环状铁粒幼细胞增多的MDS(MDS-RS)。继发获得性铁粒幼细胞贫血见于酗酒,药物性(异烟肼、氯霉素、环丝氨酸等),铜缺乏或锌摄入过多,维生素B6缺乏,铅中毒等。
1.血细胞形态
铁粒幼细胞贫血的红细胞大小呈不均一性,可以为小细胞性贫血,但大部分患者呈轻度至严重的大细胞性贫血。血涂片常包括一群低色素性细胞,红细胞呈双形性,即部分红细胞为低色素性,而另一部分为正色素性。
2.骨髓细胞形态学
铁粒幼细胞贫血骨髓细胞呈增生性贫血,红细胞系明显增生,可有一些形态异常,如核固缩、空泡、核畸形等。骨髓铁染色显示外铁增多,环形铁粒幼细胞增多,或在其胞质中普鲁士蓝颗粒的数量增加。一般粒系和巨核系无明显改变,但在MDS基础上发生的原发性铁粒幼细胞贫血,粒系或巨核系可出现病态造血。
铁粒幼细胞是指幼红细胞中含有非血红素形式的铁聚集体,在光镜下呈现一个或多个普鲁士蓝染色阳性的颗粒;而含铁的颗粒围绕核周呈环状病理分布,称为环形铁粒幼细胞(见文末彩图1),电镜检查显示光镜下的颗粒体是负荷铁的线粒体结构。病理性环形铁粒幼细胞中含大量铁颗粒,沉积在线立体嵴之间,铁负荷的线粒体变形、肿胀、嵴模糊。因为幼红细胞的线粒体绕核分布,因此当线粒体铁过负荷时出现形态上的环核铁颗粒分布。
一般认为幼红细胞铁颗粒在6个以上,且绕核周分布1/2以上者,形态学描述为环形铁粒幼细胞。WHO标准关于环形铁粒幼细胞描述为沉积于胞质铁粒≥10颗,环核周排列≥1/3者。国际MDS形态学工作组的标准为铁粒≥5颗、环核周排列常≥1/3。

图1 环形铁粒幼细胞
1.治疗基础疾病
如果有明确的酗酒、药物史,停止酒精和药物接触约2周后,骨髓环状铁粒幼细胞可以消失。
2.给予维生素B6治疗
对一些营养性SA(如酗酒)和X-连锁的遗传性SA,特别是ALAS-2缺陷的患者,维生素B6有一定疗效。所以,凡诊断SA均应该尝试一下该药。剂量为100~200mg/d,口服3个月。如果有效的话,Hb将会上升。长期大剂量治疗有引起周围神经病的危险。
3.输血
严重贫血患者需要定期输血,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不要求达到正常Hb水平。应定期检查血清铁蛋白,如有铁过载,则需要驱铁治疗。
4.EPO治疗
对于少部分MDS-RS亚型,而且血清EPO<500U/L的患者,可以试用2~3个月,无效则停用。
5.异基因骨髓移植
适用于维生素B6治疗无效严重型遗传性铁粒幼细胞贫血和高危型MDS-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