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vasovagal syncope
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是儿童晕厥最常见的病因,约占到儿童晕厥病因的42.8%。1997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在国内首先报道了儿童VVS。VVS是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的主要类型之一,典型表现为直立一段时间后心率和/或血压的突然降低,导致晕厥发生。根据患儿在直立倾斜试验(head-up tilt test,HUT)中的血流动力学表现分为血管抑制型(血压下降为主)、心脏抑制型(心率下降为主)及混合型(血压及心率均明显下降)。在2006年的全国多中心研究中,对208例不明原因晕厥的患儿行HUT检查,VVS血管抑制型占34.6%,心脏抑制型占2.4%,混合型占8.7%。本病以避免诱因、自主神经功能锻炼、增加盐水摄入等非药物治疗为主,疗效欠佳时可选用药物治疗,绝大多数预后良好。
目前VVS的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当前认为,儿茶酚胺水平增高进而引起异常Bezold-Jarish反射(Bezold-Jarish reflex)、血管内皮功能异常导致血管舒张反应增强以及低循环血容量状态是该病的主要发病机制。其中,儿茶酚胺水平增高进而引起异常Bezold-Jarish反射机制最受关注,即VVS患儿在改变体位或持久站立等情况下,出现回心血量减少、心室充盈下降。在交感神经系统过度激活、体内儿茶酚胺水平增高的基础上,β1受体过度激活,使心室异常强烈收缩,使左心室后下壁机械感受器受到刺激。该冲动传递至脑干迷走神经中枢,使迷走神经活性即刻加强,从而使血压和心率快速下降,脑血流骤然减少,发生晕厥。
VVS的治疗首先强调对患儿及家长教育,避免持久站立、体液丢失、精神刺激及闷热环境等诱因;当以上措施仍不能减少晕厥发作时,则可以考虑适当增加血容量的治疗(包括增加水和电解质的摄入)以及适当的自主神经功能锻炼。直立训练(tilt-training)可以减少VVS晕厥的复发。四肢肌肉的等长收缩等对抗压力的行为可避免或延迟晕厥的发生。以上非药物治疗经临床研究证实可以减少部分患儿晕厥的发作,对仍有晕厥反复发生、影响生活质量的患儿则建议药物治疗。晕厥反复发生并伴有长时间心脏停搏者需安装心脏起搏器治疗。
1.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剂
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剂被认为可以减轻由于静脉回心血量减少时心脏机械受体受到的刺激,阻断B-J反射。一项综合分析国内外13个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支持β-受体阻断剂疗效优于对照组。常用美托洛尔,12.5mg,每日2次,注意避免用于哮喘患儿及其他不宜用该类药物的患儿。目前该药对VVS儿童的治疗效果还存在争议。
2.α-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
盐酸米多君是选择性肾上腺素α1-受体激动剂,目前已经在国外开始将该药用于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研究,国内外包括成人或儿童的随机对照试验均支持其为有效药物。盐酸米多君在儿童的常用剂量为起始每天2.5mg,也有主张大剂量每天5~10mg,可逐渐加量,但应监测血压。不良反应包括偶发心血管症状(高血压)、消化道症状(胃肠道不适)、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视力模糊、头痛、眩晕、兴奋易激)等。目前该药在VVS儿童的治疗应用还需要进一步临床研究,积累经验。
3.其他药物
氟氢可的松、选择性5-HT重摄取抑制剂(SSRIs)、丙吡胺、抗胆碱能药物、茶碱、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在国内均处于临床探索阶段。
VVS的治疗应以教育及非药物治疗为基础,针对患儿的血流动力学类型提出个体化的治疗,并及时随访,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