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严重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严重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概述

严重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severe congenital neutrapenia,SCN)是指生后即出现,持续存在的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500/μl)。SCN是异质性骨髓衰竭综合征,由于髓系成熟障碍,粒细胞发育停滞于早幼髓细胞阶段。ELANE、GFI1、HAX1、G6PC3突变分别引起1~4型SCN。目前认为属于前白血病综合征。

病因及发病机制

(1)概述:

中性粒细胞形成人体第一道防线,在炎症过程中,中性粒细胞由血循环移入感染部位,通过吞噬、脱颗粒、呼吸暴发活化等活动在吞噬泡内杀灭微生物。活化的中性粒细胞形成的杀菌颗粒中的染色质、DNA、蛋白形成细胞外的纤维性的捕捉网可协助杀菌和限制细菌播散。中性粒细胞严重减少导致危及生命的细菌感染。

(2) 分子基础

50%常染色体显性 SCN由ELANE(以前称为ELA2)突变引起,ELANE编码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有50余种不同突变(包括前结构域和启动子区),基因型和表型无明确相关性,除了G185R突变,具有该突变患者中性粒细胞接近零,对G-CSF治疗抵抗,易发展为白血病。15例SCN患者发现有G6PC3突变。ELANE和G6PC3突变与内质网应激信号增强有关。少部分常染色体隐性SCN为HAX1突变所致,其中72%为W44X,线粒体蛋白HAX1缺陷引起髓系前体细胞与线粒体膜势能消散有关的不成熟凋亡。2例常染色体显性SCN由GFI1突变引起,转录抑制子GFI1导致缺陷的中性粒细胞产生。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实验室检查

生后即出现的持续存在的循环中性粒细胞缺乏,绝对计数<500/μl。GFI1突变者可有单核细胞增多。骨髓细胞学分析显示缺乏成熟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发育停滞于早幼粒细胞阶段,早幼粒细胞可有胞浆空泡化和嗜天青颗粒异常。中性粒细胞移动和杀菌功能缺陷,凋亡增加。基因突变分析ELANE和HAX1,若未发现异常,根据家族史及临床特征,考虑其他突变可能。G-CSFR突变分析及用细胞遗传学方法监测染色体核型如7号染色体单体型。

治疗及预后

G-CSF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通常5~20μg/(kg·d)剂量可使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达1000/μl以上,剂量可高达120μg/(kg·d),可能需要多次皮下注射或静脉输注,剂量可低至0.01μg/kg/d。皮下注射后会有骨/肌肉痛和脾大,其他副作用少见如血小板减少,注射部位反应,皮疹,肝大,关节痛,骨质疏松,皮肤血管炎,血尿/蛋白尿,秃头,原先存在的皮肤病加重(鱼鳞病)等。注射前4~10周每周监测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剂量稳定后每月监测。应注射后18小时取血,若注射间隔时间长,于下次注射前取血,监测谷值。

激素促进中性粒细胞离开骨髓进入血循环,但不增加骨髓新中性粒细胞产生,且可降低其他白细胞数目,增加感染风险。通常情况下对SCN患者无效,除非对其他治疗无效的极少数患者可考虑采用。白细胞输注很少应用,通常用于有严重危及生命感染患者。

注意口腔卫生。定期口腔科检查。推荐应用抗微生物漱口水。SCN患者具有完善的适应性免疫系统可产生正常抗体,可根据标准疫苗程序接种所有常规疫苗。

应用G-CSF前常规查CSF3R体细胞突变。每年行骨髓形态学,细胞遗传学和CSF3R(G-CSFR)检测,对有恶性转变的高危患者加强监测。需要高于平均剂量的G-CSF但中性粒细胞反应低下是恶性转变的高危因素。急性髓系白血病最常见,但急性淋巴系白血病、慢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双表型白血病亦有报道。难治患者,或出现血液恶性病,干细胞移植是治愈方法。

作者
贺建新
来源
福棠实用儿科学(上、下册),第7版,978-7-117-05093-4
上一篇:吞噬细胞缺陷病 下一篇:慢性肉芽肿病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