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噬细胞缺陷包括吞噬细胞数量减少和功能异常,临床表现为化脓性细菌或真菌反复感染,轻者仅累及皮肤,重者则感染重要器官而危及生命。
(一)中性粒细胞数量减少
按中性粒细胞数量减少的程度,临床上可分为粒细胞减少症(granulocytopenia)和粒细胞缺乏症(agranulocytosis),前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低于1500/mm3,后者几乎无此类细胞。遗传因素导致的髓样干细胞分化发育障碍是引起此病的主要原因。患者常出现严重咽炎,重症者可死于败血症或脑膜炎。
(二)吞噬细胞功能缺陷
吞噬细胞趋化作用、黏附能力和杀菌活性等发生障碍,均可导致吞噬细胞功能缺陷。代表性疾病分别为白细胞懒惰综合征(lazy‐leukocyte syndrome)、整合素β2亚单位(CD18)基因突变引起的白细胞黏附缺陷(leukocyte adhesion deficiency,LAD)、慢性肉芽肿病(chronic granulomatous disease,CGD)和白细胞异常色素减退综合征(Chediak‐Higashi syndrome)。除约2/3的CGD为性连锁遗传外,其他均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1.CGD是常见的吞噬细胞功能缺陷性疾病,系编码NADPH氧化酶系统的基因缺陷所致。NADPH氧化酶存在于胞质膜内,当吞噬细胞吞入病原微生物时,NADPH经一系列代谢活动(呼吸爆发)产生活性氧而直接杀伤微生物。CGD患者吞噬细胞缺乏NADPH氧化酶,杀菌过程受阻,被吞噬的细菌能在细胞内继续存活和繁殖,并随吞噬细胞游走播散至其他组织器官。持续的慢性感染可引起吞噬细胞在局部聚集,并持续刺激CD4+T细胞形成肉芽肿。患者表现为反复化脓性感染,在淋巴结、肺、脾、肝、骨髓等多个器官中形成化脓性肉芽肿。
2.孟德尔式易感分枝杆菌疾病(Mendelian susceptibility to mycobacterial disease,MSMD)又称为IL-12/IL-23-IFN-γ轴线(axis)异常性原发免疫缺陷病,引起Mφ及T细胞内病原体的杀伤作用减弱或消失。已知 Mφ和 DC通过 Toll样受体(TLR)识别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MP)而活化并释放IL-12,后者促进表达IL-12R的T细胞和NK细胞合成和分泌INF-γ;然后INF-γ与巨噬细胞膜上的INF-γ结合,进一步增强Mφ对病原体的杀伤、抗原呈递和激活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能力,由此形成的反馈环路可能是清除胞内病原体的重要环节。这一过程出现的异常可导致机体易发生分枝杆菌及沙门菌感染。
目前已明确六种蛋白的编码基因与MSMD发病有关,分别是 IFNGR1、IFNGR2、IL12RB1、IL12B、STAT1和NEMO基因。其中,IFNGR1、IFNGR2和STAT1基因缺陷造成细胞对IFN-γ的反应受损,而IL12RB1和IL12B缺陷则造成IL-132和IL-23依赖的IFN-γ产生受损。完全性IFNGR1和IFNGR2缺陷可导致患者早期即发生严重的分枝杆菌感染,而部分IFNGR1和 IFNGR2缺陷、STAT1缺陷,以及IL-12B和IL12RB1缺陷则发病稍晚,并且预后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