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马拉色菌相关性皮肤病
马拉色菌相关性皮肤病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malassezia furfur associated skin disease

英文缩写
MASD
概述

马拉色菌属正常的皮肤寄生真菌。多发生于青春期前后,但也可以从婴儿及儿童的体表分离出来。近年来,对马拉色菌感染有了许多新的发现,有人将此称为马拉色菌相关性皮肤病。

类型

1.马拉色菌性毛囊炎

是一种以瘙痒性毛囊性丘疹和脓疱为特征的慢性病。皮损为圆顶形丘疹或脓丘疹,表面光泽,暗红或鲜红色(图1、2),主要发生于躯干上部、颈及双臂,散发或密集分布。组织病理和真菌检查显示在毛囊部位有大量孢子,而菌丝少见。

促发因素有炎热、潮湿、毛孔堵塞、糖尿病以及应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等。本病对抗真菌治疗效果明显,但疗程较长并容易复发。有人建议有必要每周1~2次使用外用药进行预防治疗。

图1 马拉色菌性毛囊炎

图2 马拉色菌性毛囊炎

2.马拉色菌性甲真菌病

马拉色菌也被发现是甲真菌病的病原之一。其临床特征及易感因素与念珠菌性甲真菌病相仿。表现为指(趾)甲增厚、粗糙,可呈黑褐色外观。伊曲康唑200mg,1次/d,口服,共3~6个月治疗效果良好。

3.马拉色菌新生儿脓疱病

1991年,Aracdn等首次报道了由马拉色菌引起的新生儿脓疱病。其临床特点是:①面、颈部脓疱;②起病时年龄<1个月;③脓疱直接镜检可发现真菌,但应区别是寄生还是感染;④排除引起新生儿脓疱病的其他原因;⑤外用酮康唑有效。

4.其他

(1)马拉色菌性间擦疹

表现为鳞屑性红斑,炎性反应较轻,可见中心消失倾向,好发于间擦部位,一般无自觉症状,鳞屑中真菌镜检和培养可阳性。

(2)特应性皮炎

对于病损位于头面颈部的特应性皮炎患者,特别是成年患者,马拉色菌可能是其重要的病原。机体对马拉色菌的变态反应可能为某些患者的致病因素,有报告在特应性皮炎体内发现了抗马拉色菌的IgE抗体。有时这些患者应用抗真菌药物可缓解病情。

(3)脂溢性皮炎

有许多报道提出,脂溢性皮炎,包括头皮屑过多都与马拉色菌所致的变态反应有关,特别是酮康唑等洗剂可使头皮屑减少,也间接证实与其有关。预防性治疗可减少复发率。孢子数量的多少与疗效和复发有关联。

(4)皮肤垢着病

从1964年正式命名以来,一直被认为与精神因素、外伤、长期未擦洗、内分泌失调等有关。1999年,夏清等第一次报道此病与马拉色菌有关,用伊曲康唑治疗有效,但有复发倾向。

此外,近有报道提出,马拉色菌可能参与包皮龟头炎的发病。

作者
方洪元;齐蔓莉;邢卫斌;张秉新
来源
朱德生皮肤病学(第4版),第4版,978-7-117-20409-5
下一篇:黑癣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