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类癌于1923年由Askanazy在尸检中首次发现,1972年Soga首次报告在术前内镜活检中得到确诊。据文献统计,胃类癌约占全部胃恶性肿瘤的1%~1.5%;占消化道类癌的1%~3%。胃类癌多见于40岁以上的成年人,男女之比为4∶1。本病属前肠类癌,起源于胃粘膜腺管底部的嗜铬样细胞;临床上较少见,Modlin分析了美国癌症研究所过去20年内的资料后发现本病的发病率近年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并认为这与对该病的认识加深和诊断技术的提高有关。
一般认为,胃类癌属低度恶性肿瘤,生长缓慢,生物学行为比腺癌好,但由于类癌组织起源部位及病情发展的不同,其生物学行为亦有较大的差异。
Hakan等将胃类癌分为四种类型:
1.Ⅰ型
此型发生于A 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或不伴恶性贫血的患者。主要发生于胃体、底部粘膜,多为多发性微小病变,直径大多<1cm,低度恶性潜能,很少发生转移。组织学上肿瘤主要由恶变的ECL细胞组成。一般只在血清胃泌素浓度超过1000pg/ml的患者中发现。本型较常见,约占胃类癌的65%,治疗后5年生存率可达95%以上。
2.Ⅱ型
约占胃类癌的21%,是目前临床发现的主要类型。肿瘤好发于胃窦部或幽门前部,常表现为单发孤立较大病灶,直径>2cm,且多呈进展期癌的恶性特征。癌周胃粘膜多无病变,血清胃泌素亦多正常。组织学上由不同类型的内分泌细胞组成,有时可与腺癌细胞并存。大体形态多呈Borrmann Ⅱ、Ⅲ型,但浸润型占1/3。此型恶性程度较高,具有较高的淋巴、血行转移率。
3.Ⅲ型
此型为类癌与Zolinger‐Elison 综合征或Ⅰ型多发性内分泌肿瘤(ZES‐MEN Ⅰ)并存型,肿瘤多发在胃底部粘膜。此型慢性萎缩性胃炎轻微但常伴有高胃泌素血症;肿瘤细胞主要是增生的ECL细胞,临床较少见,其恶性度及预后介于Ⅰ、Ⅱ型之间。
4.Ⅳ型
即胃的其他的内分泌肿瘤,如胃泌4素细胞瘤、神经内分泌癌、内外分泌混合瘤。但腺癌组织中含少量内分泌细胞不属本型。本型恶性程度低,发展缓慢,但相应的内分泌激素所引起的并发症较明显。
1993年,Rindi等按胃类癌的形态特点又将其分为三种类型,即伴萎缩性胃炎型、伴Zolinger‐Elison综合征型和散发型。前两种肿瘤直径多<1cm,极少转移,预后良好。后者肿瘤大小不一,转移率较高,预后较差。
胃类癌大体形态上可分为结节状、息肉状和溃疡型三型。典型的早期胃类癌其瘤体较小,一般均为单发,直径<2cm,很少>4cm,有时为多发性,发生率为10%~34%。病灶界限清楚,橡皮样硬度,为可推动的淡黄色结节,较大时可发生溃疡、糜烂、出血,切面均呈黄色或黄褐色。病程进入中晚期时,可呈类似Borrmann Ⅲ型的溃疡型癌灶。光镜下类癌细胞呈圆形或多角形,小而一致,核小而规则,很少间变、分裂,有时有空泡状类脂质。胞浆嗜酸性,嗜银染色和亲银染色显示:胞浆内含有嗜银颗粒,颗粒细而圆形,大小一致,嗜银反应均阳性,亲银反应大多阴性。常规的HE染色,类癌有时很难与腺癌区别,两者又可同时并存。仅用镀银染色诊断,显见不够,故一部分病例需要靠电镜和免疫组化检查才能确诊。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S)免疫组化染色目前认为是鉴别内外分泌肿瘤的特异性标记物。国内施竹霖、马毅等分别对14例、22例胃类癌行NSE 免疫组化检查,阳性率为100%,认为该检查可提高胃类癌的确诊率。胃类癌在电镜和免疫电镜下的特异性表现为:胞浆内可见大量直径为100~300nm的球形分泌颗粒。颗粒中有电子致密核心,周边有高电子致密界膜,可能是目前确诊类癌最可靠的检查方法。
1.手术治疗
胃类癌的治疗原则上与胃癌相同,一经确诊应早期手术治疗。术式选择应根据肿瘤类型、单发或多发、肿瘤大小、浸润范围、生物学行为而定,但在具体的术式选择上意见并不一致。常用的术式主要有:
(1)胃镜下肿瘤切除术:多数学者认为适用于病变直径<1cm的单发或多发肿瘤、其浸润深度限于粘膜层内。可通过术前内镜超声或内镜病灶下注射抬举征证实,以保证切除完整。
(2)局部切除术:此术式适用于病变直径<2cm、尚未侵及浆膜、无淋巴结转移者,切缘应距肿瘤边缘2~3cm以上。
(3)局部粘膜病变切除加胃窦部切除术:适用于多发或散在小病变的早期病例,并证明伴有萎缩性胃炎,尤其是高胃泌素血症的患者,但术后应连续的胃镜观察胃底体部粘膜病变,定期行粘膜活检组织学检查随访,以防复发。
(4)胃癌根治术及全胃切除术:适用于肿瘤直径>2cm、浆膜侵犯、区域性淋巴结已有转移者,手术范围应以D2或D+2为宜;对病变呈弥漫性、多发性者,亦可行全胃切除术。
(5)肝转移灶的处理:胃类癌的转移多见于肝脏。由于类癌生长缓慢,如转移灶局限,仍可手术切除以获治愈。而对肝多发性转移灶或巨大病灶而不能切除者,则可试用肝动脉插管化疗、冷冻治疗或射频治疗,以减轻病人痛苦,延长生命。
2.恶性胃类癌的生物治疗与化疗
恶性胃类癌伴肝转移,且同时合并有类癌综合征者,可采用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生长抑素(奥曲肽)可缓解类癌综合征症状,并可控制转移灶的生长。此外干扰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使用亦有一定疗效。对广泛转移不能切除的患者可采用5‐FU、阿霉素和氨甲蝶呤等联合化疗。其中以5‐FU联合链脲霉素为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