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肌坏死系由厌氧性链球菌或多种厌氧菌的协同作用引起,分别称为厌氧性链球菌性肌坏死和协同性厌氧菌性肌坏死。发病率低,即使在战时也极少见。诱因与梭状芽孢杆菌性肌坏死(气性坏疽)相同,但前者潜伏期较长,通常为3~4天,病情也较轻。受伤部位肿胀,多侵犯皮肤、皮下组织、肌肉和筋膜。疼痛并非初发症状,伤口溢出浆液性脓液,炎症组织中可有气体,但不广泛,如果没有肌肉坏疽,有时被归类为坏死性筋膜炎,但有时出现肌坏疽,则被称为协同性肌坏死性蜂窝织炎。毒血症出现较晚,大多在临终前出现。治疗方法是广泛扩创,并静脉滴注大剂量青霉素或头孢菌素。如脓液培养出脆弱类杆菌,则可联合应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和甲硝唑;如培养为MASA,静滴万古霉素1g,每12小时1次。
作者
黄广建;张延龄
来源
实用外科学(全2册)(上册),第4版,978-7-117-239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