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体内其他部位的肿瘤经血液循环转移到脉络膜的肿瘤。表现为一个或多个边界不清的视网膜下灰黄色或黄白色实性肿物。根据原发病制定治疗方案。
近年来脉络膜转移癌(metastatic carcinoma of choroid)越来越多见,这可能与癌瘤发病率普遍增高有关,占眼内肿瘤的1%。男性患者的原发癌主要为肺癌、支气管癌,其次为肾、前列腺癌。女性患者以乳腺癌转移为最多见,其次是肺及支气管癌的转移。此外也有消化道、甲状腺、前列腺、卵巢、腮腺、肝、睾丸、子宫癌等的转移。脉络膜血流丰富,血液中的瘤栓多由睫状后短动脉进入脉络膜。颅内转移癌比眼转移为高,这是由于眼动脉自颈内动脉分支时几乎为直角,癌细胞容易滑过眼动脉分支处而转移于脑和脑膜。左眼发病率比右眼为高,这是由于左颈总动脉直接从主动脉弓分支,而右侧颈总动脉是由无名动脉分支而来,因而癌细胞到达左眼比右眼更为直接。葡萄膜转移癌大多数发生在后部脉络膜,侵犯虹膜和睫状体者极为罕见,其比例为9∶1,这与眼血管分布有关:癌细胞经血流入眼时进入20条的睫状后短动脉的机会自然比进入2条睫状后长动脉及5条的睫状前动脉的机会要多,且黄斑部的睫状后短动脉不但多,而且管腔较大,故为转移癌的好发部位。
由于眼动脉自颈内动脉呈直角分支,与颅内转移癌相比眼内转移癌仅占恶性肿瘤患者的1/150 000~1/130 000。血液中的癌栓经颈内动脉,眼动脉及其分支包括睫状后短动脉、睫状后长动脉或视网膜中央动脉进入眼内。脉络膜由20多条睫状后短动脉供血,经血流入眼的癌栓到达脉络膜远较经睫状长动脉到达虹膜、睫状体为易,且脉络膜血管床面积大,血流入口和出口比较狭小,血液流入脉络膜后流速减缓,癌栓容易在此处滞留形成转移灶,是恶性肿瘤眼部转移最好发的部位。由于血供关系,脉络膜转移癌多数位于脉络膜的后极部、视神经黄斑部周围,故患者早期即有视力下降。
脉络膜转移癌的原发肿瘤类型可见于乳腺、肺、肾、胃肠道、肝、甲状腺、睾丸及前列腺等部位的肿瘤。国外报道女性以乳腺癌常见(40%~70%),男性以肺癌为最常见的原发灶(10%~15%)。而国内文献报道肺癌转移发病率最高,其次为乳腺癌。可能与我国肺癌发病率较高而早期诊断率较低有关。
脉络膜转移癌约25%双眼发病,双眼发病常有先后,偶有同时受累。由于左侧颈总动脉直接从主动脉弓发出,而右侧则需经过无名动脉,故左眼转移癌较右眼发病率高。
葡萄膜富于血管且组织疏松,转移癌常沿脉络膜平面发展,呈弥漫性扁平状结构。肉眼观察:切面呈灰白色或灰黄色,边界欠清楚,其癌细胞的细胞形态、结构特点和生长方式保留了原发肿瘤的特点。光镜下观察:转移癌主要破坏脉络膜上腔及大、中毛细血管层,扁平分布,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少有累及视网膜色素上皮、Bruch膜。有时可见癌细胞侵犯视盘或筛板后视神经。肿瘤组织学类型有腺癌、鳞癌和未分化癌。腺癌多来源于肺部和乳腺。癌巢沿脉络膜扁平分布,癌细胞为立方形或假复层柱状上皮细胞,排列成腺腔或条索状,细胞核异型性明显,可见病理性核分裂象。鳞癌瘤细胞呈低分化,圆形或多边形,染色深浅不一,密集排列呈巢状,巢问仅见少量间质,细胞核分裂象多见。未分化癌瘤细胞体积较小,细胞核与细胞质比例明显增大,核深染,核异型性明显,病理性核分裂象多见,瘤细胞弥散分布,肿瘤组织内可见坏死灶。腺癌以血循环转移为主,而鳞癌多经淋巴管转移。由于脉络膜血流丰富,而眼内又无淋巴组织,故癌细胞容易经血循环转移至脉络膜形成转移癌,所以脉络膜转移癌中腺癌占绝大多数,鳞癌相对较少。
癌细胞由血液转移多为全身癌症的晚期,往往已有颅内及其他处的转移,故摘除眼球无治疗意义。为了保持患者视力可考虑化疗或放射治疗。当发生青光眼有严重症状者可摘除眼球以解除患者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