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Wegener's granulomatosis
韦格纳肉芽肿是以毛细血管、微小动静脉受累为主的一种系统性坏死性肉芽肿性血管炎,属自身免疫性疾病,为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小血管炎的一种。典型的韦格纳肉芽肿三联征包括:上呼吸道、下呼吸道(肺)及肾脏病变。
1.常规实验室检查对韦格纳肉芽肿的诊断并不特异,只是提示患者有炎性疾病。ESR和CRP水平增高,中性粒细胞计数以及血小板计数增多、正细胞正色素贫血、血清免疫球蛋白增高。韦格纳肉芽肿尿沉渣可出现镜下血尿或出现红细胞管型。
2. 90%以上病情活动的韦格纳肉芽肿患者血清中出现胞浆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C-ANCA),其针对的抗原是蛋白酶3(PR3),病情静止时约40%的患者阳性,因此PR3-ANCA对韦格纳肉芽肿有诊断意义且与WG的活动性有关。
3.胸部X线对韦格纳肉芽肿的诊断非常重要。胸片和胸部CT显示双肺多发性病变,以双下肺多见,病灶呈结节样、粟粒样、局灶性浸润,可有空洞形成。出现弥漫的毛玻璃样透亮度下降,提示肺泡出血可能。上呼吸道X线可显示鼻旁窦黏膜增厚,甚至鼻或鼻旁窦骨质破坏。
4.上呼吸道、支气管内膜及肾脏活检病理是诊断韦格纳肉芽肿的重要依据,病理显示肺及皮肤小血管的纤维素样坏死,血管壁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局灶性坏死性血管炎,上、下呼吸道有坏死性肉芽肿形成,和肾病理为局灶性、节段性、新月体性坏死性肾小球肾炎,免疫荧光检测无或很少免疫球蛋白以及补体沉积。
1.治疗原则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其治疗可分为3期,即诱导缓解、维持缓解以及控制复发。建议依据疾病活动度和器官受累的严重程度选择治疗方案,循证医学显示糖皮质激素加环磷酰胺联合治疗有显著疗效,特别是肾脏受累以及具有严重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应作为首选治疗方案。
2.糖皮质激素 活动期用泼尼松(1.0~1.5)mg/(kg•d),用4~6周,病情缓解后减量并以小剂量维持。对严重病例如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呼吸道病变伴低氧血症(如肺泡出血)、进行性肾衰竭,可采用冲击疗法;甲泼尼龙1.0g/d×3天,第4天改口服泼尼松(1.0~1.5)mg/(kg•d),然后根据病情逐渐减量。
3.免疫抑制剂 环磷酰胺是治疗本病的基本药物,目前主要推荐用于诱导缓解期治疗,通常给予口服环磷酰胺1~3mg/(kg•d),或者静脉滴注,每次15mg/kg,间隔2~3周一次。对严重病例给予环磷酰胺1.0g冲击治疗,每2~4周一次,同时给予每天口服环磷酰胺100mg。注意观察不良反应,如骨髓抑制、继发感染等。循证医学显示,环磷酰胺能显著地改善韦格纳肉芽肿患者的生存期,但不能完全控制肾脏等器官损害的进展。硫唑嘌呤有抗炎和免疫抑制双重作用,主要用来替代环磷酰胺进行维持缓解期治疗,一般用量为2mg/(kg•d),总量不超过200mg/d,但需根据病情及个体差异而定,用药期间应监测不良反应。甲氨蝶呤可用于维持缓解期治疗,也可替代环磷酰胺对无重要脏器受累、病情较轻的韦格纳肉芽肿患者的诱导缓解期治疗,目标剂量为每次0.3mg/kg,一般用量为10~25mg,一周一次,口服、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疗效相同。维持缓解期也可应用来氟米特,一般用量30~40mg/d。吗替麦考酚酯可用于环磷酰胺不耐受或治疗无效的患者,建议初始用量1.5g/d,分3次口服,维持3个月;维持剂量1.0g/d,分2~3次口服,维持6~9个月。
4.其他治疗 病变局限于上呼吸道的局限型韦格纳肉芽肿患者,及已用泼尼松和环磷酰胺控制病情的全身型韦格纳肉芽肿患者,可选用复方磺胺甲
𫫇唑进行抗感染治疗,2~6片/日以清除金黄色葡萄球菌,认为有良好疗效,能预防复发,延长生存时间。在使用免疫抑制剂和激素治疗时,可应用复方磺胺甲 𫫇唑预防肺孢子虫肺炎。对病情活动危重病例,血浆置换可作为临时性治疗,需与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合用。对皮质激素联合环磷酰胺治疗无效的难治性病例,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400mg/(kg•d),连用5天]、利妥昔单抗[RTX,375mg/(m2 •w),共4周静脉滴注]多个研究显示能够诱导缓解或部分缓解。TNF-α拮抗剂有依那西普、英利昔单抗和阿达木单抗,病例报道提示部分难治性韦格纳肉芽肿患者试用TNF-α拮抗剂取得了较好疗效;但WGET研究显示依那西普对于ANCA相关性血管炎维持期治疗无效,且增加实体瘤的几率。出现肾衰竭患者则需要透析或者肾移植。对于声门下狭窄、支气管狭窄等患者可以考虑外科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