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倒综合征(dumping syndrome)包括早期倾倒综合征与晚期倾倒综合征,后者又称为餐后低血糖综合征。
早期倾倒综合征系指胃部手术后,由于失去幽门及胃的正常生理功能,胃内食糜突然进入十二指肠或空肠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
任何类型的胃手术后皆可并发倾倒综合征。据报道毕Ⅱ式比毕Ⅰ式术后发病率更高,多达15%~45%的患者术后6个月内发生此综合征。胃切除范围越大,吻合口越大,发病率越高,切除胃2/3者发病率为40%左右,切除3/4者则约为50%。甚至有人认为胃手术后几乎所有的病例都或多或少地有倾倒综合征的表现,但大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轻,主要是因为患者逐步习惯于自我饮食调节而减轻了症状。
倾倒综合征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为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一)血容量下降
胃切除术后,患者失去了幽门的调节功能,残胃容积缩小,以及迷走神经切除后影响了餐后胃的舒张,以致进食后大量高渗性食糜骤然倾入十二指肠与空肠,引起大量细胞外液迅速转运至肠腔内,导致血容量下降、血糖明显升高,在短时间内,可有多达1/4循环血容量的液体渗入肠腔,致使血液发生浓缩、电解质紊乱,引起脉速、虚脱等症状。而多达上千毫升的液体积聚于肠道内将使肠管膨胀、蠕动亢进、排空加速,引起腹痛、腹泻。
(二)消化道激素的作用
由于小肠膨胀和肠腔渗透压的剧变,可以刺激多种消化道激素的释放,如缓激肽、血管活性肠肽、肠高血糖素、5-羟色胺、神经降压肽、胃抑肽、胰多肽、胃动素、P物质、慢反应素、胰岛素和血管紧张素等,皆曾被认为与本征的发生有关,但目前尚无定论。
(三)神经精神因素
神经精神因素可致幽门调节功能障碍而致胃排空加快。此外,肠管的快速膨胀和下垂可同时刺激腹腔神经丛,引起神经反射作用。
神经内分泌的共同作用可导致一系列血管舒缩功能和胃肠道功能的紊乱,具体机制尚不清楚。
(一)饮食调理
大多数轻、中度患者经调整饮食后,症状能逐步缓解消失。包括少量多餐,进低糖、高蛋白、高纤维素的干食;餐后平卧20~30分钟可减轻症状的发作。
(二)药物治疗
可考虑在餐前20~30分钟时服用抗胆碱能药物,以阻止过度的胃肠蠕动。口服甲苯磺丁脲(D860)0.5~1.0g,可以缩短高血糖症的持续时间而减轻症状。α-糖苷酶抑制剂能抑制双糖和多糖的水解,减慢肠道的吸收并降低渗透压,可使血糖、胰岛素及血容量的变化减轻而减缓症状。果胶可增加食物的黏稠性,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生长抑素对各种消化道激素有抑制作用,并能抑制胃肠和胆道的运动,减少胃酸和胰液的分泌;用量为奥曲肽50~100μg,每日3次,餐前皮下注射,能有效地缓解倾倒综合征的症状。
(三)手术
内科治疗无效者可行胃空肠Roux-en-Y吻合术、倒置空肠间置术或空肠代胃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