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对肺的不良反应系全身药物不良反应的一部分,可为暂时性、可逆性的,有的为永久性损害,严重者可危及生命。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病率大约10%~20%,其中肺部不良反应约占5%~8%。
药物性肺病(drug-induced pulmonary disease)主要有4种发病机制:①氧化剂所致的肺损伤,如长期服用呋喃妥因导致的肺部损伤;②细胞毒性药物对肺泡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直接细胞毒性作用,氧化剂损害加重此类损伤;③细胞内磷脂的沉积,如胺碘酮使用后的磷脂在细胞内的沉积;④免疫介导导致的肺损伤,如药物应用后诱发系统性红斑狼疮,近年开展的肿瘤免疫治疗引起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肺炎等。
从不同的角度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根据临床、病理和影像学表现,常见药物性肺病可进行如下分类:
1.肺间质病变
包括过敏性肺炎(参见本章第七节“过敏性肺炎”)、间质性肺炎和肺间质纤维化。
(1)引起过敏性肺炎的药物:青霉素类、红霉素、磺胺类、氧氟沙星、呋喃妥因、氯丙嗪、复方氨林巴比妥(安痛定)、对氨基水杨酸钠、干扰素、甲氨蝶呤、利巴韦林、氟尿嘧啶、吲达帕胺、皮质激素等。
(2)引起间质性肺炎的药物:抗肿瘤药物如甲氨蝶呤、博来霉素、丝裂霉素、环磷酰胺、氟达拉滨,肿瘤免疫治疗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帕博利珠单抗(pembrolizumab)和纳武利尤单抗(nivolumab),肺癌靶向治疗药物如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等,以及胺碘酮、肼屈嗪等心血管药物。
(3)引起肺间质纤维化的药物众多,最常见的为细胞毒性药物。
2.药源性红斑狼疮样改变
多种药物可引起,肼屈嗪、普鲁卡因酰胺、异烟肼、乙内酰脲类和青霉胺5种药物可以引起抗核抗体效价升高。主要表现有多关节疼痛、发热、咳嗽、气急、胸痛、胸腔积液、胸膜肥厚和肺间质纤维化,1/3患者Coombs试验阳性。停药后患者多可自愈,激素治疗有效。
3.肺水肿
在某些情况下,药物进入肺,可因细胞毒作用、变态反应、代谢异常等导致肺水肿。主要表现为急性气急、咳嗽、发绀、低血压、心动过速、低氧血症等症状,肺部影像学有云絮状或大片状浸润阴影。预后好,停药并对症处理,症状会逐渐改善。
4.呼吸道疾病
最常见的为呼吸道痉挛。作用机制不尽相同,有变态反应、正常的药理作用、对呼吸道黏膜的局部刺激、补体系统的活化、β受体阻滞理论、缓激肽抑制学说、乙酰化理论等。常见药物有:解热镇痛类药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抗菌药、酶类药物及生物制品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多黏菌素B、胰蛋白酶、糜蛋白酶、疫苗、抗毒素、血清制品等。
5.肺部血管病变
药物引起肺血管病变多为肺栓塞、肺动脉高压、肺血管炎和肺出血。常见药物为某些化疗药物如环磷酰胺、甲氨蝶呤、丝裂霉素等,口服避孕药、肾上腺皮质激素、雌激素拮抗药氯米芬、他莫昔芬,以及氯丙嗪、苯妥英、门冬酰胺酶等可引起肺栓塞。
6.胸膜病变
如华法林的不恰当使用可引起血性胸腔积液;溴隐亭引起胸膜增厚、胸腔积液;西罗莫司常见胸腔积液、肺炎等不良反应。
预防主要是提高对药物两重性的认识,熟悉药物的药理作用,严格掌握药物应用适应证、剂量和疗程,做到合理用药。
早期发现、及时诊断、立即停药是治疗的关键,同时停用能加重肺损伤的治疗措施如X射线、高浓度氧气的吸入等,再用适当的保护性药物治疗。糖皮质激素是目前治疗药物性肺损伤常用而有效的药物,尤其是发病机制与免疫有关的药物性肺病,当病变处于肺间质炎阶段,单独使用糖皮质激素,疗效较为理想。抗自由基治疗对预防抗肿瘤药物的肺毒性有一定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