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特发性慢性嗜酸性粒细胞性肺炎
特发性慢性嗜酸性粒细胞性肺炎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idiopathic chronic eosinophilic pneumonia

作者
陈小东
英文缩写
ICEP
概述

特发性慢性嗜酸性粒细胞性肺炎(idiopathic chronic eosinophilic pneumonia,ICEP)属于一种病因不明的变态反应性综合征,由Carrington在1969年首次描述,以往称为慢性嗜酸性粒细胞肺炎,在非热带地区是最常见的一种嗜酸性粒细胞性肺炎(eosinophilic pneumonias),在间质性肺病中占比<3%。

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pulmonary idiopathic eosinophilia,PIE)是一组临床综合征,其共同临床特点为肺泡灌洗液或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s,EOS)增高(常>6%),伴或不伴血中EOS增高。主要包括以下疾病:特发性[单纯型(Loeffler综合征)、急性和慢性嗜酸性粒细胞肺炎]、继发性(药物、寄生虫或真菌、放射线、毒物等)嗜酸性粒细胞肺炎,以及弥漫性肺疾病(结缔组织病、肿瘤等)相关的嗜酸性粒细胞肺炎。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尚不清楚。目前倾向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Ⅱ、Ⅲ、Ⅳ型变态反应均有参与,EOS及相关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共同参与肺结构和组织的损伤。EOS在肺部组织募集、活化是导致肺组织损伤的关键。在不明刺激或创伤后,Th2细胞在胸腺活化调节因子(TARC)和RANTES的趋化作用下,定向迁移到肺组织并活化,缓慢释放嗜酸性粒细胞活化趋化因子(eotaxin)如IL-3、IL-5、IL-10、GM-CSF,导致肺内嗜酸性粒细胞的大量聚集。

除此之外,肺泡巨噬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肺部结构细胞均参与发病。嗜酸性粒细胞释放特异性的脂质介质、IL-4和血小板活化因子,这些物质能收缩呼吸道平滑肌、促进黏膜分泌、改变血管的通透性,以及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肺泡Ⅱ型细胞增生。

病理学

ICEP病理特点为肺间质、肺泡腔和细支气管内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伴纤维蛋白渗出为主;此外,还有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少量组织细胞的浸润。肺泡中可见细胞内含有嗜酸性颗粒和尖棱结晶的多核巨细胞,肺组织毛细血管内皮局灶性水肿和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增生,嗜酸性粒细胞微脓肿形成。患者外周血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嗜酸性粒细胞及IL-5水平显著增高。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辅助检查

典型的X线表现常有诊断价值。肺组织浸润影具有如下特点:病变无游走性,与解剖分区无关,即与肺叶或段无关的渗出阴影,边界不清。主要分布在两肺外侧和上中肺野,可出现特征性的“肺水肿反转征”,即在正常的肺门区外侧出现广泛的实变影。HRCT的典型表现为两侧融合实变影、磨玻璃影和胸膜下条状或带状影,病变多见于两肺上叶和外周胸膜下,少数可见纵隔淋巴结肿大和少量胸腔积液。

肺功能检查常呈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伴弥散障碍和轻度低氧血症,随着病情的进展甚或早期即可出现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

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多增高,分类计数可达20%~30%,BALF中嗜酸性粒细胞比例高达30%~58%,痰液中嗜酸性粒细胞也可增高。血沉显著增快。约有1/3病例血清总IgE升高。近年来发现,类风湿因子(RF)与病情活动有关,甚至早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而出现异常,其机制尚不清楚。在病情严重患者中,外周血可溶性CD26水平明显降低,或可成为病情监测新的标志物。

诊断及鉴别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为ICEP首选治疗。预后根据治疗反应有三种情况:约10%病情轻微患者不用药物可自行缓解;20%~40%患者全身应用激素后明显缓解且不复发;50%以上患者停药后出现复发。激素疗程一般需要6个月,复发患者及合并哮喘患者用药时间更长。口服泼尼松起始剂量为0.5mg/(kg•d)或30mg/d,症状好转、肺内病灶吸收后考虑减量,此过程一般为2~3周。由于停用激素后复发率高,因此常需要维持治疗,一般为泼尼松5~10mg/d。但减量、维持剂量及疗程应视个体情况而定。停药后复发者再次给予口服泼尼松20mg/d,反应良好。由于ICEP常合并哮喘,但单用吸入激素并不能控制病情,因此不能替代全身激素使用。理论上抗IgE单抗、抗IL-5单抗及抗IL-5受体单抗可作为激素的替代药物,但目前仍缺乏循证医学依据。

预后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来源
实用内科学(第16版),第16版,978-7-117-32482-3
上一篇:过敏性肺炎 下一篇:药物性肺病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